赵孟頫
诗句逐句释义 1. “扬舲清河流” - 指的是扬帆在清澈的河流上航行。这里的“扬舲”指的是扬帆,是一种古代船只上的一种活动,用来提升船帆以帮助航行。而“清河”可能是指一条水流平静、清澈的河流。 2. “开篷素秋晓” - “开篷”指的是打开船篷让新鲜空气进入,“素秋”通常指秋天,这里特指清晨时分。所以这一句描述的是在一个清新的早晨,船帆张开,迎着初升的太阳,在秋天的河水上缓缓前行。 3.
【注释】 ①青松:指山中古松。②洒:飘荡。③箔:竹帘。④铎:古代铜制的打击乐器,形状像钟铃。⑤展转:翻来覆去。⑥孤萤:指萤火虫,多单飞,故有“孤”字。⑦鸣铎:指风声如铎,传至远处。⑧铎: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,形状像铃。⑨秋寺:秋天的寺庙。⑩寂寞:冷清、冷落。⑪夕虫:傍晚的昆虫。⑫炯:明亮。⑬薄:近旁的草或小树丛。⑭铎声:指风吹铎的声音。铎:一种铜制打击乐器,形如钟铃,用木杆敲打。 【赏析】
注释: 忽忽岁将尽,人事可稍休。 岁月即将结束,人们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了。 寒风吹桑林,日夕声飕飗。 寒风凛冽吹过桑林,发出飕飕的声响。 墙南地不冻,垦掘为坑沟。 墙南的土地不会冻结,我们在那里挖掘成了沟壑。 斫桑埋其中,明年芽早抽。 砍伐桑树埋入其中,明年春天嫩芽就能早早抽出来。 是月浴蚕种,自古相传流。 这个时候是养蚕的时候,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。 蚕出易脱壳,丝纩亦倍收。
【题解】 《耕织图》,是南宋画家马和之创作的风俗画,共二十四幅。每幅画面描绘一个农家的日常生活场景。 《耕织图》所绘内容,都是农事活动,包括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等。这些农事活动,既是农民的生活内容,又是农民的生活经验;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劳动,也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感情,是研究宋代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资料。 【注释】 1. 丰年禾黍登:指丰收的年景。禾黍(shu),泛指庄稼。登,成熟。 2.
冬至阳来复,草木潜滋萌。 君子重其然,吾道自此亨。 父母坐堂上,子孙列前荣。 再拜称上寿,所愿百福并。 人生属明时,四海方太平。 民无扎瘥者,厚泽敷群情。 衣食苟给足,礼义自此生。 愿言兴学校,庶几教化成。 注释: 1. 冬至: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冬天的开始。 2. 阳来复:太阳重新出现,象征春天的到来。 3. 草木潜滋萌:草木在冬天蛰伏,春天来临后开始生长。 4. 君子:指有德行的人
【赏析】: 这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诗。 “七月暑尚炽,长日弄机杼。”这两句写农家妇女在酷热的夏日里,仍然勤劳地纺纱织布。“暑”字写出了夏天的特点,炎热而潮湿。“长日”二字表明了时间之久,暗示了农妇们的劳作是多么辛苦。“弄”是纺织的意思。 第二句“头蓬不暇梳”,写农妇们忙于家务事,以至于连头发都来不及梳理。“头蓬”是指农妇的头发。“不暇”表示忙乱。这句话描绘了农妇们为了家庭生计而忙碌的生活状态
【注释】 1.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:这是皇帝命令编写的二十四首描写农民耕作、纺织的诗。 2. 池水何洋洋:池水多么宽广呀!洋洋,广大的样子。 3. 沤麻水中央:把沤过的麻放在水中浸泡。沤麻,用石灰水浸软的麻布,用来做鞋等。 4. 数日庶可取:几天后可以拿到。 5. 引过两手长:把麻线从手背上穿过。引,通“针”,缝纫用具。长,通“常”。 6. 织绢能几时:能织多长时间的绢。 7. 织布已复忙
【注释】 1. 新秋:秋季的开始。 2. 夜久不能寐:晚上睡不好觉。 3. 坐来秋意浓:坐在这里感觉到秋意越来越浓了。 4. 月白澹芙蓉:月光如白色,水面上的荷花像淡妆的美人一样。 5. 渐觉綀衣薄:渐渐地觉得薄薄的衣服已经不够保暖了。 6. 欲将纨扇慵:想要用轻纱做成的扇子来驱赶暑气。 【赏析】 《新秋》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。此诗描绘了一个秋夜不寐的情境。首句“夜久不能寐”点出时间
【注释】 1. 二十四首:即二十四幅,指《耕织图》。 2. 懿旨:皇帝的圣旨。 3. 授衣:给衣服。 4. 布织未成:指尚未织成的布和衣服。 5. 天寒:天气寒冷。 6. 机杼:纺织机。 7. 纺纑:纺纱。 8. 舍南:房屋的南面。 9. 通都:大城市。 10. 富豪家:富贵人家。 11. 娉婷:形容女子身材美好。 12. 恻然:内心感动的样子。 【赏析】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《耕织图二十四首·其十二》,全诗如下: 五月夏以半,谷莺先弄晨。 老蚕成雪茧,吐丝乱纷纭。 伐苇作薄曲,束缚齐榛榛。 黄者黄如金,白者白如银。 烂然满筐筥,爱此颜色新。 欣欣举家喜,稍慰经时勤。 有客过相问,笑声闻四邻。 论功何所归,再拜谢蚕神。 注释: - “五月夏以半”:指五月初夏时节。 - “谷莺先弄晨”:清晨时分,鸟声嘈杂。 - “老蚕成雪茧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