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煌言
秋夜舟中听雨 不尽萧萧意,还从子夜生; 草枯沙碛气,木落洞庭声。 攲枕闻疏密,敲篷辨浊清。 浑疑刁斗静,铁骑暗纵横。 【注释】 不尽萧萧意,还从子夜生:萧萧意,指秋雨之声,子夜生,指秋雨之音在夜深时更明显。 草枯沙碛气,木落洞庭声:草枯沙碛气指荒漠的草地和沙滩上的泥土气息,木落洞庭声指洞庭湖边落叶的声音。 攲枕闻疏密,敲篷辨浊清:欹枕听风雨声的疏密,敲篷分辨水波的浊清。 浑疑刁斗静,铁骑暗纵横
【解析】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,表达了诗人对生命、人生、名利、富贵的淡泊情怀。首联“瓢泊终何济,萧然一抚襟”意思是说:漂泊一生,到底能有什么用处?只有对着衣襟轻轻地抚摸一番。这两句是诗人自叹人生,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。 颔联“呼童删白发,结客炼黄金”的意思是说:叫仆人替我把白头发都剪光,我也要和那些游侠一样,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黄金。这里“呼童”指让仆人帮助自己,“练黄金”指用黄金来装饰自己
```text 三过沙关 五载真如梦,秦川恨旧游。 地分山闽越,天阔水沈浮。 鸿鹄难羁绁,蛟龙空负舟! 包胥洵国士,复郢便辞侯。 译文: 经历了五年的艰辛,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梦中一样,我对过去的秦川生活充满了遗憾和怀念。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,但我们的心却连在一起。天空是如此的辽阔,而江水却是如此的深重难以捉摸。虽然我们志向高远,但是仍然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。像屈原这样的贤人,即使被囚禁也毫不放弃
【注释】 四时:一年中的四季。冬:冬天。不用:不需要。况:何况,再说。泅(qi)人:指在江河里游泳的人。伍:同伴。飓(guī)母:飓风的首领。轻:轻视。枯槎(chá):枯木筏,筏上的树枝已经干枯了。粘水骨:指船被水冲到沙滩上,像挂在水上的骨头一样。虚枕挂鱼睛:指船中装满了鱼,像枕头一样。珍重阳侯意:希望不要为此事而费神劳心。 【赏析】 “新河口雨泊二首”是一组描写海上遇险的诗,共四首。此为第二首
得朱子成书 【注释】:朱,指朱熹。成书,指书信。 【赏析】:此诗为答谢朱熹书信之作。诗中表达了对朱熹的感激之情。首联“书来惜分手,正忆皖城秋”,表达了对书信到来时的欣喜和对秋天的回忆;颔联“入海仍精卫,还山尚蒯缑”,表达了对朱熹的思念和敬仰;颈联“参差非恨事,仓卒少良谋”,表达了对事情的理解和对策略的选择;尾联“异日传「心史」,孤忠冀见收!”表达了对将来合作的期待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
【解析】 “商声”二句,意思是说八月的哀乐之声传来蜀郡克复、琼海反正的消息,令人喜出望外。万木尽凋,形容草木萧条的景象;空谷音,形容听到好消息时的心情,如同在空旷的山谷中突然听到了回声一样。同袍赋足酬,意思是说得到同袍们的歌颂和赞美是值得的。珠崖仍复汉,指东汉时期,海南岛上的珠崖郡被朝廷重新设置,隶属于交趾刺史府。玉垒亦宗周,指三国时期,诸葛亮为蜀汉丞相时,曾派邓芝出使东吴,与孙权会盟于彝陵
新河口雨泊二首其一 一水真衣带,金行报几签。 回飙何震荡,飞沫更廉纤。 啮岸潮声壮,胶舟风势严。 丛祠堪蔽雨,分旅向山尖。 注释: - 一水真衣带:形容水流像衣带一样弯曲。 - 金行报几签:指金色的河流中流淌着几份文书。 - 回飙:旋风。 - 飞沫:指水花四溅的样子。 - 咀嚼:此处形容潮声如在啃咬岸边。 - 胶舟:被风吹得紧紧贴在船上。 - 分旅:分散的旅人。 - 分:分散。 - 山尖
``` 送罗子木往台湾二首 其一 注释: - 中原方逐鹿:指中原地区正忙于争夺战利,无暇顾及其他地区。 - 何暇问虹梁:意为哪有闲情逸致去讨论或询问彩虹般的桥梁。 - 欲揽南溟胜:意指有志于征服南方的广阔海域。 - 聊随北雁翔:表示暂且随着北方大雁一起飞翔,形容随行或跟随。 - 鲎帆天外落:比喻船只在天空中飘扬,如同巨大的鲎鱼翅膀一般。 - 虾岛水中央:形象描绘了岛屿的地理位置
【注释】: 感事四首 其二闻说扶桑国,依稀弱水东;人皆传燕语,地亦辟蚕丛。筚路曾无异,桃源恐不同。鲸波万里外,倘是大王风! 【译文】: 听说有个扶桑国,就在东边的弱水那边;人们都在传说那里的人讲着燕语,那里的土地也像四川一样肥沃。那地方曾经没有荆棘阻挡,但恐怕跟传说中的桃花源不一样吧。海上的巨浪有万里那么长,倘若真是大王您驾到,那该多么威风啊! 【赏析】:
箕子明夷后,还从徼外居; 箕子是殷朝的遗臣,他看到纣王无道,就出奔到朝鲜半岛的箕地。后来周武王灭商,箕子回到中原,隐居在边远地区生活。“还从徼外居”就是说他回到故乡,住在偏远的地方。 端然殊宋恪,终莫挽殷墟! 宋恪是宋国的国君,他是箕子的同宗,对箕子很友好。“端然殊宋恪”,意思是说宋恪和箕子不同,宋恪对箕子很好。“终莫挽殷墟”,意思是说他们虽然友好,但是不能挽回殷墟的灭亡。 青海浮天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