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充
诗句:人才有高下,知物由学。 译文: 人才有高下之分,认识事物需要学习。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,不学习就不了解事物。 注释: - 人才有高下:这里指的是人的能力和素质存在差异,有的人聪明、有的人愚笨。 - 知物由学:这里的“学”是指学习或学问,意味着认识事物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。 赏析: 王充的《论衡·实知篇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,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获得的
人目不能看青黄叫做盲,耳不能听宫商叫做聋,鼻不能闻香臭叫做痈。痈、聋、盲,都不是人了。人如果不博览,就不懂古今,不知事类,不知是非,就像目盲、耳聋、鼻痈的人一样。儒生如果不博览,还像闭暗的人一样。何况庸人没有篇章著作的业,不知是非,他的闭塞黑暗更甚啊!这就是说土木之人,耳目俱足,无闻见也。 涉浅水者见虾,其颇深者察鱼鳖,其尤甚者观蛟龙。足行迹殊,故所见之物异也。入道浅深,其犹此也
【诗句】 凡天地之间,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 【译文】 在天地之间,存在着鬼神,这并不是人的死亡后的精神所导致,而是人们因为思念和想象而产生的。这种产生的方式是什么?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。当人们生病时会感到忧虑和恐惧,忧虑和恐惧会让鬼魂出现在眼前。如果没有病痛,人们就不会感到恐惧。因此,生病时会躺在床上,害怕鬼魂的到来。恐惧就会使人产生想象,而想象又会让人眼睛看不清楚
或曰:“士之论高,何必以文?” 答曰:夫人有文质乃成。物有华而不实,有实而不华者。《易》曰:“圣人之情见乎辞。”出口为言,集札为文,文辞施设,实情敷烈。夫文德,世服也。空书为文,实行为德,著之于衣为服。故曰:德弥盛者文弥缛,德弥彰者人弥明。大人德扩其文炳。小人德炽其文斑。官尊而文繁,德高而文积。华而晥者,大夫之箦,曾子寝疾,命元起易。由此言之,衣服以品贤,贤以文为差。愚杰不别,须文以立折
通书千篇以上,万卷以下,弘畅雅闲,审定文读,而以教授为人师者,通人也。杼其义旨,损益其文句,而以上书奏记,或兴论立说,结连篇章者,文人、鸿儒也。好学勤力,博闻强识,世间多有;著书表文,论说古今,万不耐一。然则著书表文,博能所能用之者也。入山见木,长短无所不知;入野见草,大小无所不识。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,采草以和方药,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。夫通人览见广博,不能掇以论说,此为匿生书主人
人才有高下,知物由学。学之乃知,不问不识。子贡曰:「夫子焉不学,而亦何常师之有?」孔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乎学。」五帝、三王,皆有所师。曰:「是欲为人法也。」曰:精思亦可为人法,何必以学者?事难空知,贤圣之才能立也。所谓神者,不学而知。所谓圣者,须学以圣。以圣人学,知其非圣。天地之间,含血之类,无性知者。狌狌知往,鳱鹊知来,禀天之性,自然者也
人目不见青黄曰盲,耳不闻宫商曰聋,鼻不知香臭曰痈。痈、聋与盲,不成人者也。人不博览者,不闻古今,不见事类,不知然否,犹目盲、耳聋、鼻痈者也。儒生不览,犹为闭暗,况庸人无篇章之业,不知是非,其为闭暗甚矣!此则土木之人,耳目俱足,无闻见也。涉浅水者见虾,其颇深者察鱼鳖,其尤甚者观蛟龙。足行迹殊,故所见之物异也。入道浅深,其犹此也。浅者则见传记谐文;深者入圣室观秘书,故入道弥深,所见弥大。人之游也
凡天地之间,有鬼,非人死精神为之也,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。致之何由?由于疾病。人病则忧惧,忧惧见鬼出。凡人不病则不畏惧。故得病寝衽,畏惧鬼至。畏惧则存想,存想则目虚见。 何以效之?传曰:“伯乐学相马,顾玩所见,无非马者。宋之庖丁学解牛,三年不见生牛,所见皆死牛也。”二者用精至矣!思念存想,自见异物也。人病见鬼,犹伯乐之见马,庖丁之见牛也。伯乐、庖丁所见非马与牛,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。
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、无神论者。 字仲任,汉族,会稽上虞(今属浙江)人。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,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。 后来到京城,进太学学习,拜班彪为师。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,以“天”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。 以“气”为核心范畴,由元气、精气、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,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。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、力倡薄葬,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。
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、无神论者。 字仲任,汉族,会稽上虞(今属浙江)人。 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,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。 后来到京城,进太学学习,拜班彪为师。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,以“天”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。 以“气”为核心范畴,由元气、精气、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,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。 其在主张生死自然、力倡薄葬,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