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遵宪
天津纪乱十二首其三(光绪二十六年作) 栈道烧先绝,军书阻不通。 九天方设险,六国已环攻。 雾暗军氛墨,波飞战血红。 鹰瞵兼鹗视,高飏大旗风。 注释: 栈道烧先绝,军书阻不通。 九天方设险,六国已环攻。 - 栈道烧先绝:指在战争爆发前,已经发生了火灾,导致栈道被烧毁,无法通行。 - 军书阻不通:由于战争的影响,军队之间的文书往来受阻,无法传递消息。 九天方设险,六国已环攻。 雾暗军氛墨,波飞战血红
【注释】 支离:指身体残废。 膑(bìn):古时称折断膝盖骨为断膑。 技悔屠龙拙:意谓技艺高超却未能施展,感到后悔。 蜡新:比喻年华消逝。 【赏析】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,诗人因“中法战争”后战败,被迫与法国侵略者议和,被革职,并流放到新疆伊犁。在流放途中,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悲愤之情。 第一、二句写身残志坚,虽受屈辱,而仍乐观旷达。第三、四句写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,正确理解其意思,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。 “露布明光奏,翻夸土气扬”,意为:军报如同晨曦的霞光一样,传遍大地,使敌军士气大受震撼。“明光”指日出时分的日光,“奏”指传达、报告。 “执戈童卫国,麾扇女勤王”,意为:拿起武器保卫国家,挥动羽扇为国效力。“执戈”即持戈,戈是一种兵器;“麾”是指指挥用的旗子
【注释】 竟:终于。将军贵:将军显贵。唪(tú):诵经声。龙滴泪:指佛经中“龙泣珠”的故事。图怪鸟,指画怪鸟的画像。罗平:罗织罪名,陷害。大礼分舆马:皇帝赐与仪仗车辆和马匹。同仇赋甲兵:共同准备兵器。红巾:红色头巾,这里借指红巾军。随衣绣:跟随在身。携手便偕行:手拉手一起前行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描写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的诗。诗中对张献忠及其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行了歌颂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。此类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、语言、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,每个选项一个考点,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,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,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,手法不准确,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,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,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,或故意拔高等,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。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分析。此题要求对“广募楼罗历
王屋沈沈者,翻闻篝火鸣。 潢池纷盗弄,枉矢竟流行。 白棓天魔舞,丹书鬼卒名。 人言十常侍,内应早连盟。 注释: 1. 关键词: - 王屋:指的是古代地名,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市附近。 - 沈沈者:形容山势高峻、深邃的样子。 - 篝火鸣:指点燃的火把在黑暗中闪烁的声音。 - 潢池:指混乱的水域或场所。 - 纷盗弄:形容盗贼猖獗,四处作乱。 - 枉矢:指被滥用的箭矢,比喻无辜的人遭受冤屈。 -
谁绘流民状,冤霜苦泣零。 沙黄嗥饿犬,月黑尾流萤。 倭坠抛家髻,郎当阁道铃。 不徒标卖宅,遍地贴《零丁》。 注释: 1. 谁绘流民状:谁绘制了流民的形象? 2. 冤霜苦泣零:在寒冷的霜雪中,他们悲伤地哭泣,泪水滴落成冰。 3. 沙黄嗥饿犬:沙地上的黄色如同饥饿的狼嚎,形容流民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困境。 4. 月黑尾流萤:夜晚的天空漆黑,但流民们像萤火虫一样闪烁着希望的光芒。 5. 倭坠抛家髻
注释解析 1. 天竟生颓祸,人争唱《董逃》。 关键词: 天竞、颓祸 含义: 这里指的是天意或上天注定的灾难降临人间。 赏析: 诗人用“天竟生颓祸”来表达对天意和宿命的看法,认为一切都是由上天安排的,无法改变。接着通过“人争唱《董逃》”,表达了人们对逃避现实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于命运不可抗力的无奈感。 2. 空闻宣虎节,莫肯解牛刀。 关键词: 宣虎节、解牛刀 含义:
这首诗是清末诗人朱庆澜的《天津纪乱十二首》中的第十一首。这首诗描绘了清末天津城的混乱景象,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。 “都统开牙治,威仪比汉官。”这句话描述了都统衙门的威仪和汉官的威仪相比。这里的“都统”指的是清朝末年的天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,而“汉官”则是指在汉朝时期担任官职的官员。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都统衙门威仪的高度赞美,同时也隐含着对汉官的怀念。 “共和成宙合,馀怒及师团
【注释】 谁信勤王檄:谁相信勤王的檄文呢。 都成乌合徒:都成了乌合之众了。 兵篦纷白劫:兵器像篦子一样纷纷白刃相搏,指战争。 国髽哭朱儒:国家为赤眉军所破后,人民用头发做成头饰(髽)来哀悼,哭泣(朱儒: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物,此处借指赤眉军)。 张脉当螳臂:比喻以卵击石,徒然自取灭亡。 空谭捋虎须:徒然地劝说(虎须:老虎须,喻指皇帝的命令)不要发火(捋虎须:捋:捋取,拔取;虎须:老虎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