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
【注释】 检近稿:检查自己的近作。偶志:偶然的记录,即随想。 少小学为文:年少时在学堂里学习文章写作。韩苏:指唐代文学家韩愈、北宋文学家苏轼(苏东坡)和南宋文学家苏辙(苏东坡的弟弟)。有卓型:具有独特的风格。 别裁及诗格:另外加以裁断和改变诗歌的风格。李杜:指唐代诗人李白(李太白)和杜甫(杜工部)。真前旌:是他们的先导。 立言人所志:立言,是写文章的目的,所志,是指立志做文章的人。见道:理解道理
镊白 鬓发星星胜于镊,髭须点点尚堪镊。 两歧之物应暗笑,何厚于须薄于发。 译文: 头发稀疏,如同星辰点缀;胡须浓密,如点点星光闪烁。这种对比,让人不禁暗自发笑,头发比胡须还要稀少,而胡须却如此浓密。 注释: 1. 簪白:指用镊子拔掉白发。 2. 颔联:颔,脖子的两侧。颈项上的头发和胡须,犹如天平两端的重量,一边重一边轻。 3. 颈项:此处指人的脖子部位。 4. “何厚于”四句:意指胡须浓密
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,作者是宋代的诗人李吕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: 1. 谪仙当日事狂游,槌碎黄鹤夸风流。 - “谪仙”指的是唐代的李白,他以才情和豪放的个性著称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李白当年狂放不羁的生活的怀念。“槌碎黄鹤”意味着李白曾经在黄鹤楼饮酒作乐,挥金如土。“夸风流”指的是他的才华横溢,风度翩翩。 2. 有无较版则且置,格高兴逸吞山邱。 - “较版”在这里可能是指比较或者衡量
《董邦达西湖图》 昔传西湖比西子,但闻其名知其美。夷光千古以上人,岂有真容遗后世。 注释:传说中,西湖被比喻为西施,但是只听说它的名声和美丽,却不知道它的真实容貌,所以没有留下真正的影像留给后世。 未见颜色贵耳食。浪以湖山相比拟,湖山有知应不受,须翁何以答吾语。 注释:未曾见过西湖的颜色,只是凭借别人的描述来想象,如果湖山知道了这些评价,就不应该接受,我为什么要回答你的话呢? 吁嗟吾因感世道
【注释】 1. 迤南:指云南一带。 2. 逮齐:收成好。 3. 姑:暂且,暂时。 4. 竟日:整天。 5. 遗秉(bi)滞穗:留下许多未收割的稻穗。遗留下许多稻谷没有收割。 6. 警跸(bì):帝王出行时的警戒。 7. 萧缅:忧愁、悲叹。 8. 茆屋:草屋。 9. 自见:自己知道。 10. 却苦价太贱:反而卖得价格太便宜了。 【赏析】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,诗人在滇东割麦时有感而发
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,作者是王蒙,他是一位清朝诗人。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: 不为荷叶皴,只作笋尖矗。 “不为荷叶皴”指的是作者不模仿荷叶的皱褶,而是选择像笋尖一样挺拔。这里的“皴”是形容荷叶上的皱纹,而“笋尖矗”则是形容作者笔下的山峰,像是笋尖一样直立。 峰脚横秋云,屋头笼古木。 这里的“峰脚横秋云”描绘的是山峰脚下横着秋云的景象,而“屋头笼古木”则是形容屋檐下笼罩着古老的树木
【注释】 四面云:指四周被云雾环绕的高山。 四柱:指亭子四根石柱。 诘曲:曲折,回环。 造极:达到极点、最高处。 左挹:左边眺望。 鹤唳:鹤叫。 鹿呦:鹿鸣声。 “饶伊相问答”:意思是说,这山林中的一切生灵,都好像在与我对话。 【赏析】 此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高高的山顶上,放眼望去,周围群山小之极,再向左边眺望,只见那层层叠叠的山峰,仿佛云气缭绕,生机勃勃。而在这美丽的景色中
注释: 题萧云从秋山红树卷 萧云:指秋风中的云雾,萧瑟。 枫檞(huáng):枫树的果实,即枫果。 错认:错以为是。 赏析: 本诗描写了秋季山林的景象。首句点明了时间与季节。二句写峰峦叠嶂,树木茂密遮天蔽日。三、四两句写树林中风起云涌,仿佛是秋天的风雨,使枫叶如染,错将夕阳当作霞光。此诗语言质朴,形象生动,意境优美,富有生活气息
杂诗 水至清无鱼,人至察无徒。 无鱼非水德,无徒势云孤。 鱼岂离于水,潜渊转江湖。 人岂离于世,适将他有图。 知一贵知二,通变乃达常。 不逆复不亿,抑亦先觉良。 译文: 1. 清澈的水里不会有鱼,过分精明的人不会有朋友。 2. 没有鱼就不是水,没有朋友就是孤立。 3. 鱼怎么可能脱离水?它潜入深潭,却可以游遍江湖。 4. 人怎么可能脱离世界?他可能正在谋划更大的图谋。 5.
诗句解析与译文: 1. 梁武帝(梁武帝)乘其危窃其祚,萧衍道成视刘裕。宫城围吴兴拒,徒称马袁仍厚遇。 - 注释:梁武帝利用危机篡夺皇位,萧衍则在成功之后观察刘裕的崛起作为自己的榜样。他围攻宫城包围吴兴,表面上声称对马袁的厚待。 - 译文:梁武帝在危险中窃取帝位,萧衍在成功后观察刘裕的崛起,他围攻宫城包围吴兴,表面上声称对马袁的厚待。 2. 本失正末奚数,定律兴乐曾何助。特佞佛奉象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