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羊高
宣公(元年~十八年) 宣公元年春王正月,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。夏,成周宣谢灾。成周者何?东周也。宣谢者何?宣宫之谢也。乐器藏焉尔。成周宣谢灾何以书?记灾也。外灾不书,此何以书?新周也。秋,郯伯姬来归。冬,大有年。 宣公二年春王正月庚子,许男锡我卒。丁未,蔡侯申卒。夏,葬许昭公。葬蔡文公。六月癸卯,日有食之。己未,公会晋侯、卫侯、曹伯、邾娄子同盟于断道。秋,公至自会。冬十月壬午,公弟叔肝卒。
哀公元年至十四年 冬,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娄。宋向巢帅师伐曹。 - 哀公元年(元年)到十四年(十四年):此段描述了鲁哀公在位期间,与周边国家发生的军事冲突。仲孙何忌和宋向巢分别领导的两国军队对各自的邻国进行了攻击。 哀公七年 春,宋皇瑗帅师侵郑。 - 这一年,宋国国君宋皇瑗率领的军队入侵了位于郑国的都城,显示出宋国对郑国的侵略意图。 哀公八年 冬,郑驷弘帅师救曹。 - 在哀公八年冬天
诗句解析与译文 诗句 冬十有二月,葬蔡昭公。 葬滕顷公。 译文 在《春秋》中记载了哀公元年和十四年的冬季,这两个月份分别记载了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。 注释 - 冬十有二月:指的是冬季的第12个月,即农历的十二月。 - 葬蔡昭公:昭公是蔡国的国君,这里指其被安葬。 - 葬滕顷公:顷公是滕国的国君,这里指其被安葬。 赏析 这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对君主的尊重和记录
```markdown 隐公元年至十一年:春秋微言大义 隐公元年至第十一年之注解及赏析 隐公元年 宋人、蔡人、卫人伐载,郑伯伐取之。 - 解释:在这一年,宋国、蔡国和卫国联合攻打了载国,而郑国则出兵占领该地。这表明诸侯之间的纷争和冲突不断,且郑国也参与了对周边小国的征讨。 隐公二年 春,滕侯、薛侯来朝。 - 解释:此年春,滕国和薛国的国君都来到鲁国朝见隐公
```json { "诗句": "宣公(元年~十八年)", "译文": "宣公,宣公十八年的记载", "注释": { "宣公": "指春秋时期的郑国的第五代君主,名寤生(公元前709年—公元前694年),在位共十八年。", "元年": "指宣公的即位之年,即公元前709年。", "春": "一年之中春天的部分,这里特指农历二月和三月。", "四月丙辰": "农历四月的初三。", "日有食之":
宣公(元年~十八年) 归父从晋国回来,走到柽地,就投奔齐国。为什么?善于辞令。为什么擅长呢?因为归父派使者到晋国去,从晋回到柽,听到国君去世,家里遣送人,铺设祭坛哭吊君主而穿好丧鞋,回报使命到齐国。 注释: - 宣: 周朝国名,春秋时为诸侯国。 - 归父: 周宣王的后代,字子家,鲁国的公子。他因被废而流亡于齐、郑之间。 - 晋: 周王朝的属国,春秋五霸之首,位于今山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一带。 -
《宣公(元年~十八年)》 探究春秋时期政治与军事变迁 1. 宣公元年春:即位与齐女归国 - 公子遂如齐逆女:宣公即位,迎娶齐女,彰显国家礼仪。 - 三月,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:齐女归国,提升宣公地位与影响力。 2. 宣公十二年春:陈灵公之葬与楚国侵扰 - 葬陈灵公:处理国内政治问题,体现君子风范。 - 楚子围郑:表明楚国对周边国家的干预,影响地区和平。 3. 宣公十三年夏
【解析】 试题分析: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,涉及的词语有“称、夷、狄、善、子”等。其中,“称”“夷”“善”、“子”属于通假字,应理解通“仍”;“狄”在句中作状语,意为“边塞”,与“中国”、“夷狄”连用表示泛指;“以……归”中的“以”是动词使动用法,即让……归;“善”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,即“做好事”。这些词语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。另外,考生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。如“离于夷狄
诗句: 1. 秋七月,公子遂如齐逆女。 2. 秋,七月,楚子、郑人侵陈,遂侵宋。 3. 冬十月壬戌,公薨于路寝。 4. 归父还自晋,至笙。 5. 冬十有二月戊寅,楚子围宋。 译文: 1. 秋季的七月,公子遂去齐国迎接新娘。 2. 到了冬季十月壬戌日,宣公在路寝宫去世。 3. 从晋国返回的公孙归父到达笙地。 4. 冬季的十二月戊寅日,楚子包围了宋国。 赏析:
在《左传》中的宣公(元年~十八年)一章,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写,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、诸侯之间的外交关系,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经过。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逐句解释: 1. 公子遂如齐:“公子遂”是鲁国的公子之一,而“如齐”指的是他到齐国去的行为。 2. 六月,齐人取济西田:“六月”,指的是时间;“齐人”指的是齐国的人;“取济西田”则是说齐国人从济水的西边拿走了某块土地。 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