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鼐
李斯论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,是不然。秦之乱天下之法,无待于李斯,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。 当秦之中叶,孝公即位,得商鞅任之。商鞅教孝公燔《诗》、《书》,明法令,设告坐之过,而禁游宦之民。因秦国地形便利,用其法,富强数世,兼并诸侯,迄至始皇。始皇之时,一用商鞅成法而已,虽李斯助之,言其便利,益成秦乱,然使李斯不言其便,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。何也?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,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
李斯论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,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,其为人尤可畏哉!尤可畏哉! 译文: 我认为人臣善于探测君主的隐秘,一味委曲迁就,迎合世俗喜好的人,这样的人真是可怕啊!真是可怕啊! 注释: 1. 李斯:秦朝的大臣,曾为秦始皇起草统一六国后的政治、文化、法律等制度。 2. 善探其君之隐:善于探测君主的隐秘。 3. 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:一味委曲迁就,迎合世俗喜好的人。 4. 尤可畏哉:真是可怕啊
赠钱献之序 嘉定的钱君献之(字子犹),有强记而精思的本领,为当代士人中的佼佼者。我曾经把我心里的想法告诉他,他却并不拒绝我。虽然如此,然而他仍然处在京师狭小的圈子中。钱君将要回到江南去,到岭南去,要经过几千里路,身边没有朋友,只看见高山大河、乔木,听到鸟兽不同寻常的鸣叫。他四下环顾天地之内,感到寥廓迷茫,于是从俯视古人中圣人教导世人,先从大的方面着手的意思来思考自己,他的这种思想
诗句: 1 游双溪记 2.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,余邀左世琅一青,张若兆应宿,同人北山,观乎双溪。 3. 一青之弟仲孚,与邀而疾作,不果来。一青又先返。 4. 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,大雨溪涨,留之累日,盖龙溪水西北来,将入两崖之口,又受椒园之水,故其会曰双溪。 5. 松堤内绕,碧岩外交,势若重环。处于环中,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,树石之所拥露,其状万变。 6. 夜共一镫,凭几默听,众响皆人
《袁随园君墓志铭》是清代文学家姚鼐于嘉庆三年(1798年)为袁枚所创作的一篇墓志铭。这篇作品不仅是对袁枚一生行迹的记录,更是对其政绩、品德和才学的评价及性格刻画。以下是对该文的逐句释义: 1. 开篇:诗以“君始出”开始,描述了袁枚刚担任溧水县官时的情景,以及他在任上的表现。 2. 事迹概述:文中通过匿名访问当地百姓的方式,得知袁枚在江宁任职期间的公正廉洁和政绩显著。 3. 评价与赞誉
诗句:君钱塘袁氏,讳枚,字子才。其仕在官,有名绩矣。 译文:袁随园是袁家的人,他的名字是袁枚,字是子才。他在朝廷做官的时候,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功绩。 注释:这首诗描绘了袁枚的家世背景和他在官场上的卓越成就。袁枚(1716年2月2日-1798年1月3日),字子才,一字青岳,又字贻来、顺安、简慢山民等,小字石屏,自号仓海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等。他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学者、文学家
【诗句】双溪归后十日,借一青、仲孚、应宿,观披雪之瀑。水源出乎西山,东流两石壁之隘,隘中陷为石潭,大腹合口若罂,瀑坠罂中,奋而再起,飞沫散雾,蛇折雷奔,乃至平地。 【译文】我双溪归来已经十天了,借给一青、仲孚和应宿一起观赏披雪的瀑布。瀑布从西山流出来,在两山间的峡谷中冲刷下来,峡谷中间形成了一个大水潭,水潭像大肚子一样合着口,就像一只小坛子;瀑布落入坛中,然后再次冲出来,飞溅的水花像雾一样飘散
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,连山殆数百里,及县治而迤平。其将平也,两崖忽合,屏矗墉回,崭横若不可径。龙溪曲流,出乎其间。 【注释】: 1. 桐城:地名,位于今天的中国安徽省。 2. 连山:指连绵的山峰。 3. 及县治而迤平:到达县城时,地势逐渐平缓。 4. 龙溪:一条弯曲的河流。 5. 出乎其间:从其中流出。 【赏析】: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,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桐城的山川地貌和水流景象
【注释】 姜坞先生:姜氏,姓姜名坞。 鼐:作者的字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题游媚笔泉记的诗。诗人在这首诗中,以游媚笔泉记为由,抒发了对友人姜坞先生的敬慕之情
这首诗是杜甫在泰山日观峰观看日出时所作,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 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【注释】:岁除:指农历新年。日观:泰山的一个景点,可以观赏日出。 【赏析】:这首诗是杜甫在泰山日观峰观看日出时所作,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 泰山到海五百里,日观东看直一指。 【注释】:泰山到海:形容泰山之高,如大海之广。日观:日观峰,位于泰山之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