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,余邀左世琅一青,张若兆应宿,同人北山,观乎双溪。一青之弟仲孚,与邀而疾作,不果来。一青又先返。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,大雨溪涨,留之累日,盖龙溪水西北来,将入两崖之口,又受椒园之水,故其会曰双溪。松堤内绕,碧岩外交,势若重环。处于环中,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,树石之所拥露,其状万变。夜共一镫,凭几默听,众响皆人,人意萧然。
当文端遭遇仁皇帝,登为辅相,一旦退老,御书“双溪”以赐,归悬之于此楣,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,天下谓之盛事。而余以不肖,不堪世用,亟去,蚤匿于岩窭,从故人于风雨之夕,远思文端之风,邈不可及。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,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,其尚有同乎耶,其无有同乎耶?
诗句:
1 游双溪记
-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,余邀左世琅一青,张若兆应宿,同人北山,观乎双溪。
- 一青之弟仲孚,与邀而疾作,不果来。一青又先返。
- 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,大雨溪涨,留之累日,盖龙溪水西北来,将入两崖之口,又受椒园之水,故其会曰双溪。
- 松堤内绕,碧岩外交,势若重环。处于环中,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,树石之所拥露,其状万变。
- 夜共一镫,凭几默听,众响皆人,人意萧然。
-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,登为辅相,一旦退老,御书“双溪”以赐,归悬之于此楣,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,天下谓之盛事。
- 而我以不肖,不堪世用,亟去,蚤匿于岩窭,从故人于风雨之夕,远思文端之风,邈不可及。
- 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,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,其尚有同乎耶,其无有同乎耶?
译文:
- 游览双溪的记录
- 乾隆四十年(1775年)七月丁巳,我邀请左世琅、张若兆住宿,和同伴们前往北山游览双溪。左世琅的弟弟左仲孚因生病无法同行,左世琅先行返回。
- 我与张若兆在张太傅文端公的墓舍过夜,因为下雨导致溪水上涨。我们在这里住了好几天,因为龙溪水往西北流,将要进入两座山峰之间的峡谷口,又受到椒园水的影响,所以这个地方被称为双溪。
- 松树林环绕着堤岸,碧绿的岩石在外侧交叠,形势像两个重重叠叠的圈。我处在这个重重叠叠的圈中间,通过四面的烟雾和雨雾来观察,树和石头都在阳光下露出影子,景色千变万化。
- 夜晚点上一盏灯,坐在桌子旁静静地听着外面的声音,所有的声响都是人类的声音。人们的心情很忧郁。
- 当文端遇到仁皇帝,成为辅佐的丞相后,他突然退职,皇上御笔书写了“双溪”赏赐给他,他将这四个字挂在家门上方,在那里度过了悠闲自在的几年然后去世,这在当时被视为一件盛事。但是我由于才能不足,不能胜任朝廷的工作职责,急忙离去,早些时间躲藏在岩石下避难,在风雨之夜和旧友相聚,遥想文端的风采,感到无比敬仰。然而我也不确定我现在所领悟到的东西,与过去文端在山水之间游玩时的感受是否相同,或者完全不同呢?
注释:
- 乾隆四十年:乾隆帝的第四个十年。
- 七月丁巳:农历七月十四日。
- 左世琅:名不详,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事。
- 张若兆:名字未详。
- 一青:名字未详。
- 仲孚:即左仲孚。
- 御书“双溪”:乾隆帝给左文端公的御笔题诗《双溪》作为礼物。
- 龙溪水:可能指的是一条河流的名字,具体需要结合地理知识判断。
- 两崖之口:指两条山脉之间的峡谷入口。
- 椒园水:可能是指另一个河流的名称,同样需要地理信息来确定。
- 重环:形容环境复杂多变。
- 四望烟雨之所合散:描述四周被云雾和雨水笼罩,景象变幻莫测。
- 松堤内绕:形容松树围绕着堤坝。
- 碧岩外交:形容岩石的颜色是碧绿色。
- 夜共一镫:指夜间共用一支火把照明。
- 人意萧然:人的心境显得萧条。
- 文端遭仁皇帝:指文端公遇到仁皇帝,担任辅政大臣的职务。
- 辅相:宰相的助手。
- 一朝薨:指文端公去世。
- 盛事:盛大的事情。
- 余以不肖:我因为能力不足。
- 不堪世用:不适合在朝廷中任职。
- 亟去:急忙离开。
- 岩窭:山中的狭窄之地。
- 故人:老朋友。
- 远思文端之风:远离此地思念文端公的风采。
- 邈不可及:非常遥远以至于无法到达。
- 余今者之所自得:现在我所领悟到的东西。
- 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:与过去文端公在山水之间游玩时的感受。
- 同乎耶:相同吗?
- 无有同乎耶:没有相同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