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东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需要考生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,对诗歌的意象、手法等进行分析,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来赏析,分析时注意不要只停留在词句表面,要联系作品具体内容进行综合分析,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赏析。 此诗首联“故人怜我头如雪。沉思翰藻皆宜绝。”诗人以自谦的笔触,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,才气尽失的无奈。颔联“我笑此言痴。生元有尽时。”是说自己的白发,正如诗人所言
【注释】 触事成篇:触目所感而即兴写成的诗。非冠非弁:没有戴帽和簪子。横玉:横在头顶上的玉,指帝王冠饰。绣龙袍带:皇帝的龙纹丝绦(tóu)。垂双角:下垂到两肩。局缩坐高头:形容人俯首屈身,卑躬屈膝的样子。俨然:像。沐猴:猕猴,比喻愚笨的人。甘作儿皇帝:心甘情愿地成为皇帝。付与:交给,把……送给。董家狐:典出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“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载,坐者咸笑之。”夏侯玄,字太初
【注释】触事成篇 :遇事即有所创作。诠次 :排比次序。 绿影:绿色的树影。春申浦:古县名,今属上海市。 光荣:荣光。榜书:写在榜上的名字。 奔驰:奔跑。 碧双栖:指两只鸳鸯在水边栖息。 【赏析】 此词为作者晚年所作词,其时已退居乡里,生活比较安定了,故能写出较为平实、朴素的词作来。全词通过描写江南水乡景色,表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。“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”,说明作者写词不拘格律,不拘形式,随兴而就
注释: 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 —— 指随手写成的诗篇。 长街寻遍无踪迹 —— 在长街上走遍了也没有找到她的踪影。 移居却在斜街侧 —— 她搬家后却住在了斜街的一边。 相见道胜常 —— 与平常相比,相见更显得美好。 孤鸾不再翔 —— 孤独的凤凰不再飞翔。 泪泉流已涸 —— 泪水已经干涸。 稍损横波目 —— 稍微损害了美丽的眼睛。 无计慰愁心 —— 没有办法安慰自己的愁苦之心。 遥怜沧海深 ——
【注释】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:指作者触景生情,即兴作诗。艾杜根:地名,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岸。东风压倒西风后:比喻两国交战,胜败无常。满天飞:形容云彩飘荡在空中。陈兵翻自困:意思是说,如果驻兵不动,就会被敌人围困。覆辙黎巴嫩:比喻前人失败的教训。汝欲觅尸还:你如果想寻找尸体来复命,那么在金门和马祖之间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(公元1185年)被免职罢官以后的作品
【注释】 暖候明镫夜:温暖如春的夜晚,明亮的灯笼照亮了整个房间。 聚千人、不分宾主,坐围深厦:聚集了上千人,没有分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,一起围着深屋欢宴。 弦索新翻回纥奏:用新的弦乐器演奏回纥的曲调。 绣幕徐徐先下:绣制的帷幕缓缓落下。 听幕外、流莺声姹:听着窗外黄莺的鸣叫声。 报导刚终轩幕起,骤珠环、翠额光交射:报告刚刚结束,门帘一掀,珠环和翠色的头饰映入眼帘。 歌一曲,定场乍:唱了一首歌
菩萨蛮·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 飞空绝迹人来往。惊魂骇魄难言状。有女逞风标。登盘舞折腰。 柔应无寸骨。反首腰间出。花上露同栖。轻如胡蝶儿。 注释: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(触事成篇,不受次序限制):意思是说,诗人在触景生情的情况下,不假思索地写出了眼前的景物。不加诠次:指不受任何修饰和约束。 译文:飞越天空,断绝了往来的行人,惊魂骇魄,难以形容。有一位女子,她风度翩翩,登高而舞,折腰旋转。她的柔美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全诗的思想情感,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。 “菩萨蛮·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”:触事而成篇章,不用修饰便成文章。 “鼓鼙间伴笙歌作。人间信有从军乐”:战鼓和鼙鼓之间伴随着笙歌奏响。人们相信在军中有音乐相伴,这才是真正的快乐。鼓、麾、鼙鼓、笙等都是古代战争时所用的乐器,这里指战鼓和鼙鼓之间伴随着笙歌奏响。鼓鼙(pí)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
这首诗的标题是“菩萨蛮 · 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”,作者是一位宋代诗人。全诗共四句,每句五字,遵循了传统的七言绝句格式。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: 注释: 1. 触事成篇:意思是在接触事情的过程中,能够迅速构思成诗。 2. 不加诠次:没有修饰和顺序上的调整,保持诗歌的自然流畅。 3. 此乡才报千斤足:这里指的是家乡,表示自己刚刚从家乡回来,脚上可能还带着泥土的气息。 4. 万斤又看邻乡榖
【注释】: ①腾腾烈火天为沸。铁沙融作长流水。泻入土盘中。胚凝犹血红。——形容铁水沸腾,如烈火燃烧。 ②寻欢千万匝。战士忘饥渴。守定一炉旁。秋宵殊未长。——战士们在火边欢乐跳舞,忘却了饥饿和口渴。 【赏析】: 《菩萨蛮·触事成篇,不加诠次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。上片写炼铁时的情景。“腾腾烈火天为沸”,写炽烈的熔铁声,使天空也为之沸腾;“铁沙融作长流水”,写铁水从炉中倾泻出来,化作一条条小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