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鉌
【注释】 上严廉访十首:指宋代理学家程颢、程颐、朱熹等人的诗。 因思传记学:思考《尚书·舜典》等典籍所载的“帝尧、皋陶、益、稷、契、伊尹、傅说、吕望、周公”等人物事迹。 本欲释经义:本来是想解释《诗经》《尚书》等儒家经典的含义,即所谓“经义”。 春秋列三家:指《左传》中有三家不同的记载。 仪礼亦存二:指《周礼》中也有两家不同的记载。 荆舒彼何人:荆舒,指楚国;彼,指示代词。屈原曾对楚怀王说
【解析】 此诗为张九龄任宰相时期所作,诗人在任期间,曾上书请求罢斥酷吏、惩治贪官污吏,得到唐玄宗的赞同和支持。这首诗就是诗人向皇帝进谏时所写。 首句“书生久叹三纲绝”,点出自己身为朝廷重臣、身负国家重任而感叹三纲已尽,即君臣关系已破裂。“三纲”是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总纲,包括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三个方面。这里指君道已失。“三纲绝”意谓君主荒废朝政,导致国家危亡,百姓疾苦
首先输出诗句,然后是译文和注释。 上严廉访十首 南方尚秉礼,文风未云衰。 释奠古雅乐,乡饮旧汉仪。 表章在正学,舍鲁将安之。 愿言假良遇,制作逢昌时。 译文: 南方仍然坚持着礼仪制度,文学风气并未衰落。 释奠祭典用古代雅乐,乡饮酒礼沿用旧时的规程。 表彰正道的学问,舍弃鲁国的做法是不对的。 我渴望得到良好的待遇,希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。 赏析:
【注释】 1. 斯文:这里指文人学士。迓续:继续。天意:上天的旨意。岂无拟:难道没有预谋吗? 2. 猗欤:赞叹词,表示赞美。恪斋翁:指严谨自律的人。 3. 雅意:高雅的意图。敦典礼:重视礼仪制度(典:古代典礼、制度)。 4. 推行:实施。大经纶:宏大的政治策略或计划。 5. 宣风:宣扬风气,即教化人民。自兹始:从现在开始。 6. 百世常公祠:永远纪念的公祠。罔俾:不让。独专美:独自享有美名。
注释: 百里古君侯,一邑天下积。 掾曹拟六官,典领几相职。 民亲教弥数,职要事应剧。 慎哉勿辞卑,儒术随所益。 赏析: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《赠王典史五首》中的第二首。整首诗表达了对王典史的赞赏之情,称赞他是一位贤能的官员。 “百里古君侯”这一句表明王典史的地位崇高,如同古代的贤君一般。接着,“一邑天下积”则表示他的治理能力非常出色,能够使一个小地方繁荣昌盛
【注释】: 上严廉访十首:指诗人为御史时写的十首诗。 七闽天南陬:福建的东南角,即福建地区。 实惟文明方:实际上正是文明之地。 风气一以开:风气一变,社会风尚便开始开放。 文治何其昌:文化教育多么兴盛啊。 我思常公化:我怀念常衮的教化。 迪我真无疆:启发我真是无边无涯。 开端固匪易:开头固然不容易。 再造伊谁当:重建国家需要谁来担当呢? 【赏析】: 这首诗是诗人为御史时所作
诗句释义: 1. 四海文公书 - 指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文人书信。 2. 行世日杲杲 - "行"意为行走,"日杲杲"形容太阳明亮照耀。 3. 晚年制作心 - 指在晚年时开始认真思考和创作。 4. 三礼重探讨 - "三礼"是周代的礼、乐、射,这里指对古代礼仪的研究。 5. 质文贵时宜 - "质"和"文"在这里分别代表简单朴素和华丽精致,"时宜"是指适合当前时代的需求。 6. 消长关世道 -
诗句解析 1 古人重民教:古代重视民众的教育,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基础。 2. 礼乐用为急:强调礼仪和音乐在国家治理中的紧迫性,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关键。 3. 虞书有三官,周典犹二职:引用《尚书》中提到的尧舜时期的官员设置,如司徒、司马、司空等,以及《周礼》中记载的官员职位,如太宰、冢宰等。 4. 太学领奉常:太学(古代的最高学府)由奉常(主管礼乐的官员)管理。 5. 西都有馀责
上严廉访十首 春秋得忠臣,炎绍犹有述。 至今十七篇,末学或不识。 乾淳有大儒,奏请非不力。 一时欠良遇,志士重嗟惜。 注释: 1. 春秋得忠臣:春秋时期有忠诚的大臣。 2. 炎绍犹有述:炎黄时代仍有人记载。 3. 至今十七篇:从古至今已经有十七个版本。 4. 末学或不识:我等后学可能不认识。 5. 乾淳有大儒:乾道淳熙年间有很多杰出的儒学家。 6. 奏请非不力:他们向朝廷请求的力度不小。 7.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棣的作品。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: 第1句:平江舟中不寐 释义:在平江(今江苏吴江)的船上,我无法入睡。 注释:“平江”指的是江南的平地,即长江以南的地方,这里特指吴江。“舟中”指的是船舱。“不寐”意为睡不着,睡不着可能是因为外面的环境很吵,或者是因为心中有事。 第2句:远水萧萧荻苇风 释义:远处的水面上吹来阵阵萧瑟的芦荡风。 注释:这里的“远水”可能是指远处的江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