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执信
宿平定州雨竟夜闻七十二河水大至 倦行得投憩,如鸟有栖托。 下马衣尽沾,入门步犹却。 屋角张明镫,晚炊具藜藿。 取足供醉眠,浊醪恣深酌。 窈窕青玉峡,迢遥梦中约。 如何就枕忧,反逊据鞍乐。 赏析:诗人在平定州投宿时,夜深了,听到外面传来阵阵大雨声,看到外面的河水涨到了极点,心情也随着雨水的增大而变得忧郁起来。 入夜殷雷喧,雨声乱城柝。 汍澜散檐溜,浸淫到帷幕。 颇闻向晓行,驿路缘涧壑。 石齿既丛生
【注释】 游镔铁院以病不果:因生病而未能成行去游览。 古院不一游,虚作并州客:古寺不能一游,只好虚度时光,成为并州(今山西太原一带)的过客。 寒铁夜有芒,秋井水无色:冷铁在夜晚闪烁着光芒,秋天井水没有颜色。 病思清冷对,梦觉钟梵寂:生病时喜欢清冷的环境,醒来时觉得寺庙里的钟声很安静。 想见静中僧,时时扫苔迹:想象着寺院里宁静的僧人,他们总是在打扫落叶的痕迹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描写寺庙生活的诗
翻译 细雨已做成泥,微风能让泛舟。 渺茫地进入汾水,怀着惆怅的心情怀念那胜游的地方。 汉代曾经巡视过这里,画船张着龙旗飘动。 冠盖车马在前面走,箫鼓声从中流传来。 桨歌现在不再响起,千载长清秋色依旧。 我行走在天的边缘,云和物象令人悲伤。 群山莽莽回环,水木相依相偎。 地势亘古绵长,世事随着浮沤消逝。 才知道前人名留传,是因山川得以保存。 划船的人急忙理楫,到岸时还犹豫不决。 举起杯子祭奠江水
【注释】 夜度黄岭:指诗人在夜间经过黄岭。 星稀月落夜转昏:稀疏的星星,月亮落下,夜晚显得昏昏沉沉。 黄岭岭上寒生云:黄岭上出现了一层云雾。 凭虚:乘风而飞或腾云驾雾。 二十里:二十里路。 势与天阙争中分:地势高峻,好像要与天上的宫殿争高低。天阙,即“天庭”。 我行但觉马人立:我行走时只觉得马儿直立着身子。 据鞍自笑如孤猿:坐在鞍上,自己觉得像是一只被遗弃的猿猴。 昨闻此岭真险绝
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端,字正己,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。他是唐朝中期宰相李石之孙,李绛之子。大历中,为太常博士,兼御史中丞、外务之职,官终礼部尚书。 诗句解析: 1. 发泽州宿星轺驿尽日行太行最深处 - 描述了离开泽州,宿于星轺驿,整日沿着太行山脉的最深处行走的情景。 2. 出郭未十里,陟岭凡几盘 - 走出城郊还有十来里路,翻越高山有好几处坡道。 3. 徘徊初日影,隐见群峰端 -
【赏析】 这首诗的首尾两句,一为“岂惜衣履濡,宁辞登涉倦”,一句“斜阳向晚放,驿舍炊烟乱”。前句写诗人在山中跋涉,不怕衣履被湿,也不在乎攀登之倦;后句写日暮之时,诗人来到驿站小憩。这两句诗,一方面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难困苦,勇往直前的精神;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诗人的豁达乐观、旷达豪迈的性格。 这首诗是李白在安禄山叛乱期间,从长安出发入蜀,途经剑门关一带时写的一首七古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国士桥的壮丽画面,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。 “桥上马嘶破残月,溪边流水声幽咽。”描绘了国士桥上的壮美景象。马嘶打破了宁静的夜空,月光下,桥显得更加雄伟壮丽。溪边的流水声悠扬而深沉,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营造出一种深沉、静谧的氛围,为下文的历史英雄铺垫了背景。 “风回激浪上桥头,似溅当年击衣血
沁水使院望石楼山雪 孤峰压城头,雪色落屋瓦。 高堂收众阴,目极天四下。 空烟寒欲开,晚云散如泻。 远见群山来,莽莽乱奔马。 长松分岩谷,猛虎凭城社。 入夜风怒号,居人畏中野。 行役良苦辛,山川自萧洒。 怅望听深更,踌躇引杯斝。 注释: 沁水使院望石楼山雪:在沁水使院眺望石楼山的积雪。沁水使院:位于洛阳的一处官署,此处泛指洛阳官府。石楼山:即石楼关(又称石龙关),在今河南洛宁西南
【译文】 天刚刚亮,我踏着积雪走过东西两坞的两座山岭。 天阴沉,感觉上天亮得迟了一点,刚下完雪的天空更寂静。 萧瑟的树林里没有行人,只有茫茫一片苍茫的山色笼罩在寒气中。 远远望去,树木的空荡荡让人感到幽暗;转回峰顶,道路越来越逼仄狭窄。 两座山峰相对峙,中间云层积聚,形成一种压抑的气氛。 高风呼啸,四山合拢,天空和大地连为一体。 行人踩着薄雾朦胧的地面,担心马儿走得太急而陷进去。
【注释】 “杂诗五首其四”:这是《杂诗》中的第四首。 “招我何碌碌”:你为什么要招我来? “家家春酒熟”:每家都做好了春酒。 “朅来二十日”:从你来到现在,已经二十天了。 “日日得所欲”:天天都能随心所欲。 “风霜虽苦辛,醉饱亦酖毒”:虽然风霜雨雪很艰苦辛苦,但能醉饱也是种痛苦。 “昨宵双眼昏,辗转羞明烛”:昨天夜里,两眼昏沉,转来转去不敢看蜡烛的光芒。 “向晨昧冠履,对案废篇牍”:早晨醒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