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彦泓
【赏析】 “灯宵”二句,写诗人于元宵之夜,漫步至郊外。首句写夜色,以淡白的月光映亮了银纱般的春空,渲染出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境界;接着写路径,诗人一路寻幽探胜,来到一个僻静的角落。次句写所见,在月华的照耀下,只见一径小道弯弯曲曲地伸展着。 “记得”三句,诗人追忆往事,回忆去年元宵之夜,曾经与友人一起到画桥南畔的柳荫之下赏花饮酒。当时,柳枝繁茂,绿树成阴,花香扑鼻,酒意正浓,不觉陶醉在美好的意境中
【注释】 1. 赵李钿车:唐代诗人赵嘏和李商隐的马车。 2. 昔昔游:指他们曾经一起游玩。 3. 金堂:古代帝王的卧室,这里指代富贵人家。 4. 梅花伴莫愁:莫愁是古代美女,她喜欢梅花,所以梅花就成了她的伴侣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文人墨客在灯宵夜宴上的美好时光。他们共同饮酒,欣赏月色,只有梅花陪伴着莫愁。诗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
【注释】 要:请求。卷衣裳:收起衣服。笑挽流苏背烛光:以手掩着蜡烛的光,在背后拉起衣襟(暗示)流苏(一种装饰品)。赖:幸亏。暖言:亲切的话。堪入骨:可以进入骨髓。王昌:即王昌龄,唐代著名诗人,因有诗“奉帚扫西清,持杯劝人饮”而著称。此句意谓我虽无金玉之相,却有可贵的真情,足以赢得你的青睐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词为作者在吴地与某女相识后所作。 上片首二句写初见时的情景。“要”是请、求之意。“卷衣裳”
诗句原文: 烧残绛蜡啼千箸,碎嚼冰蚕搅万丝。 译文: 烧掉了那红色的蜡烛,留下了千把筷子的哭泣; 咀嚼着冰冷的蚕丝,搅动了万缕情思的丝线。 注释: 绛蜡:指红色的蜡烛,常用以照亮夜晚或象征喜庆。啼千箸:形容哭泣声如千把筷子一般断续不断。碎嚼冰蚕:形容蚕丝之寒,如同被嚼碎的冰块。搅万丝:形象地描绘了感情的细腻和复杂。 赏析: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,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情思念
诗词原文: 当初忍笑画鸳鸯,真个如今拟凤凰。 别却群仙拜王母,已闻青鸟报刘郎。 注释解释: - 当初忍笑画鸳鸯:指的是新娘在婚前被化妆成美人的样子,画上了象征幸福和美好的鸳鸯图样。 - 真个如今拟凤凰:现在则是准备成为凤凰般高贵美丽的新娘。 - 别却群仙拜王母:告别了所有的仙女们,去向王母娘娘(即母亲)拜见。 - 已闻青鸟报刘郎:听到有信使(青鸟)告诉新郎刘郎自己即将到来的消息。 赏析:
【注释】 ①吴行:指江南一带的行程。吴地,泛指南方水乡。 ②尊前:指酒宴之前。 ③烛映:灯光映照。 ④销魂:形容极度悲伤、痛苦或迷恋。 ⑤更:表示时间上的进一步,这里指夜深。 ⑥断云零雨:指雨过天晴,残云散去的景象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写女子送别情人的诗。诗的前两句写女子在酒宴前的欢聚,与情人相会,情意绵绵;后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。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。“更有”句用一个“见”字写出了别离的痛苦
诗句原文: 说嫁心惊尽日痴,尊前玉箸镇双垂。 不知夫婿尤怜惜,却忆娇嗔阿母时。 译文: 在婚礼上,新娘因为担心而整日心神不宁,手中握着的筷子都忍不住滑落。她不知道新郎对她有多么宠爱和怜惜,只记得小时候母亲对自己严厉的样子。 赏析: 这首诗通过描绘新娘在婚礼上的担忧与思念,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心理变化。新娘在婚礼上的心情复杂,既期待着新的生活,又对未知的未来感到恐惧。她手中的筷子滑落
【注释】 (1)吴行:吴地,泛指江南地区。 (2)呼来:呼唤。 (3)身怕冷:身体感到寒冷。 (4)今宵:今夜。 (5)装绵:穿棉衣。“装”是动词的使动用法,意思是让……穿。 【译文】 在吴地行走,每一步都让人怜惜,特意将我唤到膝边。 问寒意初起是否怕冷,今晚多半要穿上棉衣了。 赏析: 这是一首纪事诗,写诗人于某日夜晚,在江南行走时被召唤到膝边的情景。首句“绕身一步也堪怜”
【注释】 ①“催妆诗六首”:是唐代诗人元稹的《教女》诗。这首诗写闺中女子盼望出嫁,却苦于没有男子来娶她的故事。②“十步笙歌响碧霄”:指在婚礼举行的十里红亭上,吹奏笙箫的乐队声声入耳,歌声飘向云天。③“严妆”:指女子精心梳妆后,打扮得十分庄重。④“双黛”:指女子两眉。⑤“张郎”:指男方,也即新娘的丈夫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出嫁前期待之情的诗。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
吴行纪事 月钟霜瓦冻鸦啼,梦里枫桥却向西。 暖语未终天忽晓,不堪空作醉乡迷。 注释:月亮照在霜白的屋瓦上,寒风中冻得直叫的乌鸦啼叫着,梦里的枫桥却偏偏向西延伸。我还没说完的话突然被天亮打断了,我因此感到十分沮丧,以至于无法自拔地沉醉在自己的梦境里。 赏析:这是一首描写夜晚行船的诗歌。诗人通过描绘月色、霜瓦、冻鸦和枫桥等景物,以及自己的感受,表达了对旅途的孤独和迷茫。诗中的“暖语未终天忽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