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宗羲
【解析】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“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”,然后结合诗歌内容逐句分析,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形象特点,最后根据要求进行赏析。 题干: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,末尾附上赏析。 这首诗共四联,每联都是五言,且押韵
【注释】 过法相寺:经过法相寺。法相寺:位于长安,为唐代著名寺院之一。 不到名蓝数十年:指诗人自言在长安已多年,却未能见到“名蓝”,即名僧蓝田的踪影。 重来风景觉萧然:意谓此次重游此地,感觉荒凉冷清。 山中幸喜存长历:指在深山之中,幸好还有一本《大般若经》可以阅读。 劫冷能留不坏烟:意谓佛法虽受外物侵扰,却依然能够保持其清净之性,不被污染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以法相寺为背景
注释: 黄竹浦间几劫灰,祠门正对舜江开。 土人不识忠魂返,但讶天边雪浪来。 译文: 黄竹浦边的几户人家遭受了战火的摧残,祠堂的门正对着舜江。当地人不认识忠魂归来,只觉得天边飘来了雪花般的波浪。 赏析: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竹浦边的村庄和舜江的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破坏的痛惜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诗中“几劫灰”一词,形容战火对村庄的破坏程度,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深刻感受。同时
诗句释义 1. 擎拳竖脚此苍天:“擎”字在这里意味着“举起”,而“拳”和“竖”则分别代表双手的抬起和腿部的直立,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面对天空时的姿态。 2. 惭愧何曾让昔贤:表达了一种自谦的情感,意思是说自己没有在任何事情上比古人更胜一筹,感到惭愧。 3. 一击便当千里近:这里的“击”可能指的是某种打击或挑战,使得远方的距离变得接近,意味着一旦有所行动,便能迅速达到目的。 4. 孤身只合万山巅
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,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。下面是对每句的详细解读: 1. “周公谨砚”:这里的“周公”指的是周公旦,他是周朝的开国元勋,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文化人。而“砚”是一种文房四宝之一,用于研磨墨汁。这句诗意味着周公旦(或其精神)被比喻为一块砚台,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积累。 2. “剩水残山字句饶”
【注释】 湖头:指杭州西湖。帝畿:皇帝的京都。鸟背日光飞:指鸟背上的太阳,即日影,这里借指太阳。明水: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汝南之阳,有汉光武庙,庙有《显荣碑》,文曰:……光武圣德,中兴明主,功加日月,世表皇祖……”,后来成为对帝王的代称。《明水》就是“明主”。布衣:平民百姓。良夜剧谈:深夜畅谈。红烛跋:用蜡烛作装饰物。名园:有名的园林。晓色牡丹旗:朝阳映照下的牡丹花,犹如旗幡。 【译文】
【注释】 五月二十八日:即端午节。 书诗人壁:在墙壁上题诗留念,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趣。 水晶宫殿:指皇宫。 玉雕阑:用玉石雕成栏杆,形容富丽堂皇。 丝竹丛中:指音乐、歌舞等。 墨未干:指诗作尚未写完。 却道诗情多富贵:却说诗歌的情感富有富贵气。 故教村落写荒寒:因此要教乡村百姓写出荒寒景象。 【赏析】 此为端午节时所写,当时正值盛夏,作者在皇宫中题诗于壁上,抒发自己的情感。 诗的开头两句
王仲撝侍御过龙虎草堂 剡湖岂是乏茅蓬,那得君来住此中。 百卷纬书真绝学,千秋国史附江东。 古松流水宵移算,红药青棂晓负笼。 方伎儒林凭位置,谁知世外有行踪。 【注释】:龙虎草堂:唐时李翱曾建“龙虎草堂”。据《唐摭言》记载,李翱在长安应进士举不中。天宝末年(756—761),李翱游越中山水,常居“龙虎草堂”中。 王仲撝:王勃的堂弟,字仲撝,唐代诗人。 经史子集:经指儒家经典,史指史书
饮洋溪 重九已过五日强,菊花消息在茅堂。 江山此处无兵马,红紫阶前正艳阳。 甲子差年皆庆历,永和一会尽清狂。 篱边不惜分携去,借得寒镵木柄长。 注释: 重九:指重阳节,即农历九月九日,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。 茅堂:茅草盖的屋子或茅屋。 江山:指国家的山河。 无兵马:指国泰民安,没有战争。 甲子:干支纪年法中的第12个年份,即宋朝嘉佑元年。 庆历:宋仁宗年号(1041-1048)。 永和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。作答此类题目,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,正确理解其意思,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赋分。此诗首句中的“弁阳”应是“片石”。颔联中“塘栖”指浙江桐乡县的塘栖镇。颈联中“亡宋事”指南宋灭亡的历史,“今时”指当今社会。尾联中“写”指书写或记录。 【答案】 译文: 一片弁阳片石出自塘栖,砚台上余墨还像积水湄。 一半已经写下了南宋灭亡的事情,还有一半用来记录当今社会。 赏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