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孝胥
【注释】 淦:地名,今安徽含山县。赴:送丧。炳:指王粲。日本:古国名,在今朝鲜半岛南部。特促:特意催促。所虑:担心。良:实在。方当:正要。迎:迎接。为农堪养亲:做农民可以养活双亲。世变:世事变迁。莫挂眼:不要放在心上。 【赏析】 此为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王粲的《述哀》诗。王粲,字仲宣,山阳郡(今湖北潜江)人。汉末避乱荆州,后归依曹操,官至侍中。这首诗写他的弟弟王灿出使日本时,自己特地赶到家乡
注释:武昌城东山簇簇,夏口无山藏万屋。武昌城东的山峦连绵不断,而夏口一带却看不到一座山峰。大江挟汉俱北行,照我窗前山影绿。大江挟带着汉水一同向北流去,而我窗外的山影依然保持着绿色。 译文: 武昌城东的群山连绵不断,而夏口水镇周围却没有山峦隐藏于房屋之间。大江挟带汉水一起向北流淌,而我的窗户前则映衬着山影的绿色。 赏析: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和汉水在武昌城东交汇的景象
诗句翻译与赏析 第一节:榕城疫盛行,人鬼争出殁。 - “榕城疫盛行”:描述了疫情在城市中迅速蔓延的情况。 - “人鬼争出殁”:形容人在死亡线上挣扎,鬼魂也参与其中争夺生命的消逝,表现出一种生死相搏的氛围。 第二节:里中丧族弟,俄复夺一侄。 - “里中丧族弟”:指家中失去了一位兄弟。 - “俄复夺一侄”:又失去了一个侄子,这里的“夺”可能是指意外或不幸的丧失。 第三节:侄年已及壮,蹉跎未授室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,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。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,即考核诗句的含义、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,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。 “三年学成就”,三年,指从入太学到成童的三年时间。成童,周代八岁至十五岁为幼学,十五岁至二十岁为学童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。王建(约公元767年-约835年),字仲初,颍川(今河南许昌)人,唐代诗人。出身寒微,屡应科举不中第,曾做过不少小官,后任太常博士,终因生活贫困,郁闷而死。他的诗歌内容广泛,涉及社会现象的许多方面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: 渡江观武建军合操 -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士兵在渡江时观看武建军演习的情景。 妄人轻召兵,败绩坐不教。 -
这首诗的原文如下: 感愤诗四首 群昏自称豪,一奋碎神器。 罪魁有三士,不在徐刚辈。 荣光首拒战,咋舌敌已怪。 聂马久枝梧,彼族嗛强对。 朝中轻诸子,谓虏不足畏。 何虞果掩至,很复得狼狈。 脱令津沽间,海城早为帅。 微闻金鼓震,万众已崩溃。 牵羊必肉袒,所全讵百倍。 京师安如山,完取十万械。 吾言匪诡诞,嚼血聊自快。 译文如下: 群昏自称豪,一奋碎神器。 罪魁有三士,不在徐刚辈。 荣光首拒战
【诗句解析】 1. 死或不蔽辜,论罪当以榜。 - "死或不蔽辜":意指即使死去,也不能免除其罪名,表明罪行严重; - "论罪当以榜":意指应公开审判罪犯,用大字的榜文宣布其罪行。 - 注释:表达了对那些无辜之人被冤杀的愤慨和不平。 2. 秉衡等徐崇,才可谓漏网。 - "秉衡":执掌国政的官员; - "等徐崇":可能是指某些有权势的人物; - "才可谓漏网":意指这些人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。 -
寄王又点 哀音通世变,词客似啼鹃。 去乱聊自全,知微莫问天。 谁言登楼赋,得并望山篇? 我亦沙鸥侣,江湖不计年。 注释: - 哀音通世变:哀伤的声音反映了世间变化。 - 词客似啼鹃:词人如同杜鹃鸟一样悲啼。 - 去乱聊自全:摆脱纷扰暂且保全自己。 - 知微莫问天:了解微小的事物不需要问天。 - 谁言登楼赋:谁说登楼赋就是最好的文章呢? - 得并望山篇:得到《望岳》这样的好文章。 - 我亦沙鸥侣
这首诗是沈子培访问我时,我未在家而写的一首答诗。全诗以问答形式展开,通过对话的方式,描绘了诗人与沈子培在湖边偶遇的情景,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生活的态度。 诗句释义: 1. 我生安归指菰芦,美此积水来寄居。 译文:我在这个世界上,归宿在哪里呢?就像那些生长在水中的菰芦一样,我只是在这里暂住而已。 注释:菰芦,生长在水中的芦苇。 赏析:诗人以菰芦比喻自己,表示自己只是暂时居住在这个世界中
杜陵画像 杜陵一生百不就,至死不为天所祐。 注释:杜陵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,他在一生中多次尝试进入官场,但都未能成功,直到最后去世时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庇护或赏识。 谁知历劫行人间,造物安能如汝寿。 注释:人们常常认为,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,而造物主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寿命的。杜甫在世间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,但他仍然坚强地生存下来。 诗者一人之私言,或配经史垂乾坤。 注释:诗人是个人的言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