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集之
【注释】 全未分明,疑水疑山,望中一片平芜。 看蜻蜓软翅,蝴蝶沾须。 翼重鸢飞忒忒,肩寒鹭立趄趄。 笑新诗口滑,墨气浮天,罩定葫蒲。 前村未远,吾庐闲在,庐中贮有琴书。 浑未识、茫茫身世,一半含糊。 往事回旋若梦,新怀历落多疏。 旁人若问,玄真何处?多在重湖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词是作者归居后所写的咏物词。 上阕先写雨中归途所见景物,次写归途中所见蜻蜓、蝴蝶、大雁等飞禽走兽。“看蜻蜓”以下三句
洞仙歌 赠仁和令张玉甲(壬午) 【注释】: 湖光可掬:湖水清澈,泛着波光。 正秋光澄绿:正好是秋天的光景。 折得荷花香不俗:折得荷花,香气并不显得俗气。 西风吹满:被西方的秋风吹满了湖面。 万亩黄云:一望无际的黄色稻田,像白云一样。 烽火无惊:战火已经平息,不再有惊慌。 啼禽在修竹:鸟儿在修长的竹林中啼叫。 涌金门外、月如何:涌金门外的月亮是什么样子? 七夕后、银河先复:七夕节后,银河先亮起来。
【解析】 此词为寄赠梁大将军之作,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。上片写湖上秋景。“满湖秋水绿盈盈”,描绘出一幅深秋时节湖水澄澈的美景,以“绿”字点出秋意盎然之意,营造出一种静谧、淡雅的境界;“湖上小茅亭”三句,由景入情,作者借景抒情,表达了他与好友梁大将军在湖上小茅亭相会时的愉悦心情,也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羡慕之情。 【答案】 译文: 满湖碧波荡漾,湖水清澈见底,映衬着岸边的芦苇、草丛。 湖上一座小茅亭
【注释】 壬午:农历正月初七。 辞画屏:离开画屏风,即离开官场。 重湖含镜:大湖如镜,映照着天空。 远山堆髻:远处的山峰像美人的发髻。 不用人问笔墨:不需用墨和笔来描述。 我身渺渺一孤鸿:我如同一只孤独的鸿雁。 云林意淡:指山林中的意趣清淡。 仲圭气厚:指仲圭(张仲圭)的气质厚重。 严陵空绿:严陵(严光),东汉初年著名的隐士,曾隐居于富春江边钓鱼台。空绿,泛指山水。 【赏析】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词内容,理解词作情感,赏析作品语言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“格式要求: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,末尾附上赏析”,然后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,最后进行赏析。本题中,“八月鉴湖如鉴平,画桥撑出香舲”是第一句,意思是八月的湖水清澈平静,画出的桥梁撑起了香香的小船。“采莲女子忒惺惺。手拈莲蕊
【解析】 这是一首自寿诗,作于辛未(1081)三月。上阕先自叙年岁已五十,下阕写自己为官、耕田、饮酒的生活情景,并抒发自己对母亲年迈的忧虑之情。 上阕: 五旬自寿,时癸巳三月十九日(壬午)——五十岁了,今天是癸巳年三月十九日(壬午)。 尪尪七尺,乖乖八字——瘦弱的身躯,瘦小的身材。 最是逢人多怪——在众人面前特别引人注意。 药鈩书卷父关心,今半百兮、父安在——我的父亲关心我的学业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、技巧与情感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要求“赏析”。然后浏览选项,逐项分析诗句的意象,看其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效果,最后结合全诗加以理解。本题中,鹊桥仙是词牌名,七夕为节令名称,“壬午”即宋神宗熙宁九年,词人为苏轼时年四十五。词上片写七夕之夜,人间士女喜鹊登天,星宿共度良辰美景;下片写天上牛郎织女相会悲欢,人间儿女情长
轮蹄古驿无昏晓。山寺闲僧忙到老。短衣邮卒雕羽皂。高声报。官人未到头行到。金刚劈奴驴儿叫。钵衣剩饭寒山笑。名缰牵我红尘道。才一觉。窗外啼鸡催又早。 注释: 1. 轮蹄古驿无昏晓:车轮和马蹄在古驿站上,没有昼夜之分。 2. 山寺闲僧忙到老:山上的寺庙里,和尚们忙碌着。 3. 短衣邮卒雕羽皂:身穿短衣,手持雕花羽毛扇的邮卒。 4. 高声报:大声呼喊报告。 5. 金刚劈奴驴儿叫:如同金刚劈开奴隶般
【诗句释义】 1. 古树发奇葩:古老的树开出了奇异的花朵。 2. 问是何花不是花:在询问这到底是花还是非花。 3. 疑是素娥丹鼎熟:像是月亮中的嫦娥用丹炉烹煮过。 4. 朱砂:朱红色的颜料,这里指花瓣。 5. 抛向枝头作绛霞:花瓣飘落下来,像红色朝霞一样。 6. 谁种故侯瓜:是谁种下了这个“故侯瓜”。 7. 冷落人种真可讶:这种植物被人种植得这么冷清,真是让人感到惊讶。 8. 造化颇嫌秋意澹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,以及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、手法和思想情感。 “草衣木屐,台冠藜杖,我亦逢场作戏”,诗人以草衣木屐自比,表示自己虽身处尘世,但心向往高远,不随波逐流;“为生为旦怎排场,鼻柱上、怕添墨滓”,诗人认为,人生在世,应像古代圣贤一样,保持高尚的气节,不应沾染污秽。诗人用“苏秦印缺,班超笔软,付与太平诸子”表明自己的志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