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学洢
【注释】 读史述:即《读史述》,是杜甫的一篇史论。屈平:指屈原,战国时楚国诗人。 【译文】 洛阳少年英俊秀美,向沅湘投书吊唁。 怜惜屈子忧国忧民,他远遁山林深藏起来。 小人谣言虽然诬蔑,但美人怎能被忘记? 若能遍历九州各地,到处都可以游赏游玩。 我不忍心离开这里,抱着这九回肠不忍离去。 骚人恨无限,千载为悲伤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题作《读史述 其四 屈平》。从诗中“苟能历九州,故都可徜徉”等句看
【诗句释义】 鄙夫争一身,身外匪所计。 有如魏帝秦,何与鲁连事。 先生独倜傥,慷慨决大义。 五岳倒地轻,沧海连天沸。 吐舌如吐刀,锋锋着人厉。 白日走秦兵,先生天下士。 【译文】 鲁仲连:鄙夫只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争抢,他不会考虑其他的事情。 魏晋时期魏帝曹丕、西晋武帝司马炎等人都曾试图统一中国,但是他们都没有能成功。 鲁仲连却能够以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来对待这些问题。
【注释】 读史述 其十二: 指晋阮籍写《咏怀诗》时。据《晋书·阮籍传》,阮籍常驾车到竹林中,“或登高山,临清流”,以抒发志趣。此诗即描写他这种生活情趣,并借以表现自己的感慨。步兵: 汉末建安中,孔融被曹操所忌,与陈群、王粲等共游于许下(今河南许昌)。孔融为汉世名将,故称“步兵”。 登山赋英雄,恸哭兼长啸:意谓阮籍登山赋诗,既痛悼古代的英雄人物,又发出长啸之声。 却令两竖子,代我解人诮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、分析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,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分析。 “子房妇女容,冷致澹人意”,张良的相貌和气质与一般女性不同,他的气质高洁,淡雅,不媚俗;“鸿门撞玉斗,从容自游戏”,张良善于观察形势,能够审时度势,在关键时刻采取正确的行动,所以能从容自得地应对危机局面;“想其眉宇间,消尽浪沙气”,张良虽然身处险境,但他的志向没有因此而改变
诗句:楚臣报楚怨,楚人心胆寒。 注释:楚国的臣子报告楚国的怨恨,导致楚国人民感到恐惧和担忧。 赏析:伍员是楚国的一位大臣,他在历史上以忠诚和智慧著称。然而,他的行为也引起了楚国人民的反感和恐慌。这句诗反映了当时楚国人民对伍员的不满和恐惧。同时,这也体现了伍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悲剧性
【译文】 受托为君主是不容易,了解人却难上加难。 诸葛亮在南阳时,谁又像张良和陈平? 将相都忙于处理文书公务,心中充满了苦涩。 十次出兵九次失败,自己也被折磨得身心俱疲。 替君王高歌梁父吟,半夜里发出长叹息。 【注释】 1. 南阳:指诸葛亮的故乡。子房:张良,字子房,刘邦的谋士。 2. 酂:县名,今属河南新野。韩:韩信,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战略家。 3. 将相:指丞相
读史述 其十三 田畴 魏学洢 夜读刘虞传,胸坎生不平。无终有一士,烈烈千人英。 栾布不足数,申胥难与京。吾将夙严装,万里从之行。 谁为同心人,千载陶渊明。 注释: - 夜读刘虞传:夜晚阅读刘虞的传记。 - 胸坎生不平:内心感到愤慨不平。 - 无终有一士:在无终(一地名)有一个贤才。 - 烈烈千人英:形容这个人如同千军万马中的勇士一般英勇。 - 栾布不足数:认为栾布不值得多提。 -
注释: 我乃孤苦伶仃之人,喜欢谈论快意的心事。 文季年仅十三岁,却显露出超俗的奇气。 瞥见美玉就欺骗少府,一句话重得能握着他的手。 公叔济长河时,望风就使污吏逃跑。 读此诗如喝大白酒,五斗酒也喝不够醉。 赏析: 这首诗通过叙述朱晖与文季、公叔济三人的故事,展示了他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。 首句“我乃孤苦伶仃之人,喜欢谈论快意的心事。”表达了诗人孤独但热爱生活的态度
【解析】 此诗作于元和七年(812年),当时诗人任监察御史。此诗写苏武在流放北海的岁月里,仍坚守节操、不改初衷,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。诗中“区区惜朝露”“故人真女儿”等语,表达了自己对苏武的敬仰之情。 【答案】 译文: 苏武挺立着奇伟的身躯,坚定不移地守节。 咀嚼雪水并吞咽着旃裘,掘开鼠洞又把羊群牧养。 孤独臣子应当死得其所,不必指望青天的宽恕。 可怜我只有清晨的露珠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首先要读懂诗,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赏析。注意要结合注释和关键字词进行赏析。 周瑜(175-210):字公瑾,庐江舒县(今安徽舒城东南)人。东汉末三国吴名将。建安十三年(208),曹操南征荆州,周瑜为中护军,率兵三万人随刘备与孙权的军队一起进攻曹仁驻守的江陵。当时曹操正忙于处理北方事务,对东吴的军事行动并不十分关注,因此孙权决定以周瑜为主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