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正觉
【译文】 一轮孤月映照水中,一朵白云飘出山外。 其静而应,其动而闲。 体中不欲全露,用处只窥一斑。 重重楼阁门开也,弥勒不须轻手弹。 【注释】 1. 禅人:指僧人。化主:佛教称修行圆满、功德圆满的人为“化主”。这里指僧人在世修行圆满后,已脱离尘世烦恼,成为佛菩萨的化身。 2. 写真求赞:即绘画佛像或肖像以供人膜拜。 3. 二百三十五:指《大正藏》第250卷收有《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》一首。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。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:①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;②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;③诗句表达了什么感情;④句子有什么特色等。 【答案】 译文:岩岩之骨(形容人高瘦,有棱角)像山一样挺拔,靡靡(柔美、柔弱)的体态如水一样丰腴。心无牵挂才能长久 ,德有邻人才能不孤单。虚空说法,顽石听徒。互换证明还了了,何烦佛祖费工夫。 赏析: 这首诗是一首颂赞禅人之笔
【诗句释义】 “禅人并化主”:禅宗僧人和主持僧人一起写真。“求赞”:请求赞美。 “其二百二十五”:指诗的序号为25。 发白面黄,鼻直口方。 发鬓已白如霜雪,面色憔悴不鲜润;鼻子端正方正方,嘴巴方正方正方。 云水精神老,丛林气味长。 形容僧人的精神像云雾一样飘渺,山林的气息永远存在。 青蛇露时星烂烂,白鸟没处烟苍苍。 夜晚青蛇露出的时候星星闪闪发光,白鸟消失的地方烟雾弥漫苍茫。 印空有据,印泥成章
【注释】 冥冥:幽深,昏暗不明。 全真:指道家的修炼成仙。绝学:指道家的无为自然。 海口自吞:指大肚能容。 驷舌须缩:比喻人说话谨慎,不轻易开口。 圜混:圆融浑一。有光:有光泽。老蚌之胎:比喻有才能或本领的人。枯龟之壳:比喻无能或没有本事的人。 个事:个人的命运或事情。穷通:指顺利和困难。作家:指从事某项事业的人。 语出科模:指言论出自儒家经典的规范。用:运用。无棱角:没有锋芒。 丛林:佛门
【注释】 禅人并化主:即禅宗僧人。化主:佛教语,指僧团中的住持、方丈。求赞:向僧人求写真赞。发须:头发和胡须。衰白:白发。霜雪益深:比喻年老体衰的样子。肌肤苍老:皮肤松弛,皱纹增多。松桂剥皴(kūn):松树和桂树的皮纹,比喻岁月留下的痕迹。百千三昧:指禅宗的悟道之境。游戏诸尘:指在尘世中游玩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颂扬禅宗僧人的诗,赞扬他们虽然年老体衰,却能超然物外,洒脱自如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《观化主写真求赞》。以下是诗句的逐句注释: 1. 发雪衰白而春昼长,目光寒碧而秋波扬。 - 发:头发,这里指人的发色或头发的状态。 - 雪:白色的雪。 - 衰:衰老。 - 白:白色,这里指发色如雪。 - 而:连接词,表示并列关系。 - 春昼长:春天白天很长。 - 目光寒碧:形容目光清澈如冬日的湖水,寒冷而深邃。 - 寒碧:冷清的青蓝色。 - 而:连接词,表示并列关系。
【注释】 1. 无言而言,默彻其源。:指不直接说话而让人理解。 2. 无用而用,虚含其动。:指看似无用其实有用。 3. 理窟之穷通,智机之变弄:指道理(理窟)的穷尽和变化。 4. 夕阳洲渚白鸥盟,韶昼园林蝴蝶梦:指夕阳下白鹭成群结队地飞,春日里蝴蝶在花园中翩翩起舞。 【赏析】 本诗是一首写意画的题咏诗,通过赞美画中的景物来抒发画家的胸怀。全诗语言简炼,意境深远。前两句“无言而言,默彻其源”
诗句解释与赏析: 1. 功转密藏,寻踪迹以无方。 解析: “功转密藏”可能指的是修行者将内在的功德转变为难以觉察或超越的境界。这里的“密藏”可以理解为一种深不可测或秘密的内含力量。 “寻踪迹以无方”则表达了寻找这种境界的方法或途径,而这种方法可能是非常规、不寻常的。 2. 影现益彰,历因缘而有常。 解析: “影现益彰”意味着随着修行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,修行者的内在光明或功德显现得更加明显
这首诗出自元代诗人萨都刺的《满江红·题画》。全诗共四句,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解释。 第一句“精神矍烁,化工模邈”:描述的是画中人物的精神风貌,仿佛是经过精工雕琢而成,显得格外醒目。这里的“矍烁”形容人物目光炯炯有神,“模邈”则形容人物气质高远,不拘一格。 第二句“我转一机,谁持六鉴”: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我已经转动了机器,而谁能持有六种不同的镜子来观察事物呢
【注释】 1. 禅人:禅宗僧人。化主:主持,即住持。写真:画像或肖像。求赞:请别人写赞文以表彰。 2. 二百二十四:这是一首七言绝句,每句七个字,共四句,故有“二百二十四”之说。 3. 灯连少室:指佛光普照,如灯火般连绵不断地照耀着少室山。 4. 派接曹溪:指佛教的法脉从曹溪(今广东省潮州市)开始,一直延续到全国各地。 5. 恰恰混不得:指画中的佛像形象与现实中的佛像形象有所不同,难以分辨。 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