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正觉
【注释】 清白:指品德清正、洁白;标,标志;庄严:形容端庄、肃穆。销:消减,消磨。 袁安卧雪:袁安,东汉人,居贫隐居南阳,大雪积地,卧于屋下,不以为耻。许由弃瓢:许由是尧舜时的一位贤士,传说他听说尧要把天下给他,便跑到河边去洗耳朵。 春苒苒:春天的景色。 秋寥寥:秋天的景况,萧瑟凄凉。 借伴:借来陪伴。入廛:进入集市。 莫怪:不要怪罪。不相饶:不客气,不计较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题画诗
【注释】 两眼深秀:形容人的眼窝深陷,眼神清澈有神。双眉下垂:双眉向下倾斜。面目严冷,身心古锥:面容严厉,气质沉稳。云水盘游:像云和水一样自在地游荡。寻常梦于行脚:常常在修行中入梦。丛林寂默:寺庙里的寂静。住持:主持僧众。穷河汉于昆崙之椒:探索昆仑山的尽头。渊源亲到:亲自来到源头。拈斗杓于混沌之外:用勺子在混沌之外舀取。佛祖犹疑:佛祖疑惑不解。变通不倦,施设随宜:灵活变通而不懈怠
注释: 1. 眉目岩岩:形容人的眉毛和眼睛坚毅有力,如同山峰一样。 2. 身心静恬:形容人的内心平静,身体轻松舒适。 3. 万机自息:形容一切复杂的事务都得以解决,不再需要操心。 4. 一默谁参:表示一个人在沉默中自有其深度和智慧,无需他人参与。 5. 虚空兮霁云卷谷:形容天空中的云彩如晴空一般明亮,仿佛能卷起山谷。 6. 清白兮夜月濯潭:形容夜晚的月光清澈明亮,如同洗涤过潭水一般。 7.
这首诗是一首关于禅人写真的赞歌,通过对禅人形象的描绘和赞美,表达了作者对禅宗精神的理解和追求。 蒲寒柳衰,融懒顾痴。 蒲草枯萎,柳叶凋零,禅师却悠闲自得,不为世俗所动。这两句诗描绘了禅师超脱世俗、淡泊名利的风貌。蒲草枯萎,象征着生命的无常;柳叶凋零,预示着时间的流逝。而禅师却能超然物外,不为这些变化所动摇,这种境界正是禅宗所追求的。 坐稳实逾劫,心空佛是谁。 禅师端坐在佛像前,看似不动声色
【注释】 1. 眼横鼻直:指人正直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《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》中的一句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: 1. 天庭宽而祖宗光,地阁阔而儿孙昌。 - “天庭宽”指的是人的额头宽广,象征着智慧和开阔的胸怀。“祖宗光”则表示祖先的荣耀和光辉被传承下来,给家族带来荣誉。“地阁阔”指的是人的下颌宽阔,象征着坚韧和稳重。“儿孙昌”则表示子孙昌盛,家族繁荣。 2. 中间鼻孔自家底,出气通快浑不妨。 -
【注释】: 1. 云水性调:指和尚像的眉目之间有一种清朗之气,就像云水一样柔和。 2. 丛林气高:形容和尚像的神态庄重严肃。 3. 肚皮束篾:指和尚像的肚腹紧致,如束了篾条。 4. 版齿生毛:指和尚像的牙齿锋利,如生了草的牙一样。 5. 十方身虚空样放:指和尚像的身体姿态空灵,如十方世界的虚空一样。 6. 二升米:指一根二升的米粒那么长。 7. 拄杖头挑:指一根两升米长的竹棍,一头挑着和尚像。
诗句释义: 1. 岩壑之骨洼而隆,烟霞之气温而融。 注释:这句诗描绘的是山石的形态,岩壑(山脉)是凹陷的,烟霞(山间云气)则显得柔和。 2. 其默而通,其应而冲。 注释:这里的“默”指的是沉默,“通”和“冲”在这里可能指代某种内在的智慧或精神。 3. 流云出谷,霁月行空。 注释:流云从山谷中升起,明亮的月光在天空中行走。 4. 十方三世兮,南北西东。 注释:这里的“十方”指的是所有的地方
额颅高,眼孔深。 画工不识,谁是知音。 江湖烂烂兮月还有魄,丘壑闲闲兮云自无心。 几处相逢不会唤,蓑衣箬笠卖黄金。 赏析 在宋代释正觉的作品中,《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》以其独特的禅意和生动的自然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深刻的领悟。诗句“额颅高,眼孔深”通过直观的描写,传达了人物的高峻形象和深邃的眼神,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画出一幅充满力量与智慧的人物图景。而“画工不识
这首诗的译文是: 毗卢佛像的口像热闹嘈杂的市集,普贤菩萨的身体轻盈飘然。理无不备,事不相饶。小舟在水面上点点漂浮,柔柳垂在竹桥旁。 注释与赏析: 1. 毗卢之口闹嘈嘈,普贤之身闲飘飘 - 毗卢之口:指毗卢佛的嘴巴,毗卢是梵文Buddha的音译,意为“佛”。 - 闹嘈嘈:形容声音喧闹繁杂。 - 普贤之身:指普贤菩萨的身体,普贤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,常被描绘为慈眉善目、端庄宁静的形象。 - 闲飘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