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正觉
【注释】 衰发:头发已花白。 半白:一半白发,一半黑发。 笑面微红:面带微笑。 野水:山间的小溪。 无像:无影。 丛林:山林。 华繁:繁花满枝头。 粉梦蝶:如粉妆的蝴蝶一般轻盈。 天远没飞鸿:天空遥远处没有飞鸿(雁)的影子。 借问:借这个机会请问一下。 分身:化身。 几许:多少。 相随:相互依随。 南北西东:指四方、四面八方。 赏析: 此诗作于宋徽宗大观二年(公元1108年)。当时
【注释】 1. 舌头肉:比喻人说话的舌头。一脔:指一块。 2. 口唇皮:指人的嘴和嘴唇。两片:指上下嘴唇。 3. 轰雷掣电:形容声势浩大,好像雷声、闪电一样。 4. 万机:指所有的事务。影销:消失,这里指消失了。 5. 一色功转:一切事物都归结为虚无(“色”指物质现象)。转:转变。 6. 本来无物: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空性组成的,没有实体。镜非台:镜子不是台座。胡汉:指少数民族。痕:痕迹
【注释】: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其二十七只是个人,到处分身。万水中间月,百华头上春。 不外一法,不受诸尘。生处熟也疏处亲,默时说也静时神。 钵盂著饭饱还喜,拄杖入拳饥放嗔。 【赏析】: 《大正藏》中收录了一首名为“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”的诗,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佛家诗。《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》这首诗共有二十七句,是禅宗大师寒山子所作。全诗如下: 只是个人,到处分身。 万水中间月,百华头上春。 不外一法
【注释】 寒肩:指僧衣。自高:自然高雅。饥眼:饥肠辘辘。大:大而无物。乌藤:黑色的山藤。瘦:瘦削。拳:握紧。曲木:弯曲的树干。默:沉默。据座:凭靠座位。无言:不说话。而独灵:独自显得灵妙。有唱:有歌声,指僧人吟咏。谁和:谁与和鸣?和:和谐。秋摩:秋天水波荡漾。清绝:清澈。瘢痕:伤痕,指树皮上的疤痕。春入华枝:春天的花枝上长满绿叶。妙亡程课:精妙得无法用语言表达。 【赏析】
【注释】 坐曲木床:坐在弯曲的木头做的床上。 握乌藤杖:握着黑色的藤杖。 铸佛祖之楷模:铸造佛像,是佛祖的楷模。 活丛林之气像:使丛林生气勃勃,充满活力。 你莫来虎口撩须:你不要到老虎口中去撩拨它的胡须。 谁更敢蛇头揩痒:谁敢到蛇头上擦痒处? 【赏析】 这首诗是作者写真求赞之作。他以佛祖为楷模,用曲木、乌藤作笔,在纸上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佛像图画。全诗四句,每句七字,句句押韵,节奏明快,形象生动
【解析】 此诗是元代著名诗人黄晋卿的《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》其一,全诗共三十二句。前七句为第一段,首句起兴,用髑髅历乾和鼻孔觉宽,来喻指禅师之悟道与开悟的境界;二、三句承启,用廓空三际不立毫端,来说明禅悟之境;四、五句承启,用面目风霜杀,身心水月寒,来形容参禅之人的悟性;六、七句承启,用情尘净尽兮,万像齐观,来说明禅悟后的境界。中间九句为第二段,以“其”字领起,用“其”字来贯穿前后两段的内容。
默有心传,休将相观。 烟巢鹤梦,月窟蟾寒。 静里万缘藏鼻孔,笑中百事见眉端。 而今须发点半白,向道丛林历百难。 注释: 默有心传:默心(默)有(有)心(意)传授,即默默无闻,不张扬,不炫耀。 休将相观:不要像看宰相那样的看待。 烟巢鹤梦:指如梦如幻。 月窟蟾寒:形容月亮下冷清清的夜晚。 静里万缘藏鼻孔,笑中百事见眉端:在静寂无声的状态下,所有的欲望都被隐藏起来;在笑语欢声中
注释: - 一相无相,虚空等量。:一切法都是空的,没有固定的相。 - 一身多身,物像俱春。:一个人有多个身体,万物都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。 - 动也出岫之云,静也居谷之神。:无论是动还是静止,都有如出岫之云或居谷之神一样的神秘和美丽。 - 现形说法也,刹刹尘尘。:通过现形来讲解佛法,让众生都能理解并接受。 赏析: 此诗以禅宗的“一相无相,虚空等量”为主题,表达了一种超越世间万物、超然物外的境界
注释:看看,变态毫端。 春风不泮颠毛雪,秋色自摩眸子寒。 笑添面孔两眉展,参饱肚皮三篾宽。 译文:看看,变态毫端。 春风不泮颠毛雪,秋色自摩眸子寒。 笑添面孔两眉展,参饱肚皮三篾宽。 赏析: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。全诗如下: 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! 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! 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 往日崎岖还记否?路长人困蹇驴嘶。 赏析
【注释】 ①并化主:指佛教中的“化身佛”。 ②华根:即莲花根,象征清净。 ③造化:指天地万物。 ④出出没没也:指变幻无定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。此诗写一化主像,以禅理来说明其变化无常的道理。全诗语言平易,明白晓畅。 首联“山寒带雪痕,春信入华根”,描写的是山水和花木。 颔联“造化岂无柄,区分自有门”,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有其主宰,它们的变化都有规律。 颈联“出出没没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