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正觉
【注释】 松石岁寒,云月高闲:指人像画的松树、石头和飘浮的白云,以及明亮的月亮。 野雪发须上,秋波眉睫间:指人像画中的头发、胡须,还有眉毛、眼睛等部位。 用持智柄,静入道环:指手持着笔来绘画。 觉心了了,幻事斑斑:意谓在绘画时,心中清楚明了,而所画出来的事物却有如梦幻般斑驳。 草木精神兮风流自得,丛林气像兮春信谁悭:指大自然中的草木都充满生命力,而画家则以这种生命力为依据;丛林之中
【注释】 云山之姿:形容人的神态如云山那样高远、清雅。 水月之像:比喻人的容貌如水中的月亮那样清澈明亮。 大海之容:形容心胸广阔,如大海一样容纳百川。 太虚之量:指人的气量如太虚一样宽广无边。 受也的无心:接受别人的教诲,心领神会,而不外露。 应也头头离相:应对各种情况,从容不迫,不显山不露水。 随缘有照兮妙而不痕:顺其自然,内心光明,没有痕迹。 彻底亡依兮空而不荡:完全摆脱一切牵挂,心境空明
【注释】 ①禅人:僧人。并化主:即和尚。写真:画像。求赞:请人题词赞美。其十一:是《画偈·一山观瀑图》的第十一首。 ②痴坐:痴呆地坐着。颓然:委顿,失意的样子。 ③离微出入:指佛家所说的空、有等法理。偏正往还:佛家所说“三界”中,六尘和心合起来就是“色”,由色而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(六识)的作用,称为“六尘八识”。这里说“出”、“入”六根的作用。 ④千年琥珀之松:比喻松柏经千年而不凋。鹤巢梦冷
枯木形骸,野云踪迹。 照兮夜色月摩,默也潭空秋入。 【注释】: 枯木:指人的形体像枯萎的树木一样干瘦。 踪迹:指人的行动、行踪。 月光下的影子映照着夜晚的景色(即“月摩”)。 沉默时,潭水空空地映衬着秋天的景色(即“默也潭空秋入”)。 【赏析】: 诗中的“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”,是指禅宗的人以化身的形式来描绘自己的样子,以寻求赞美。诗中通过描写枯树和野云的形象,表达了禅宗对自然和生活的超脱态度
【注释】 湛:深,深远。 该理:指佛理。 妙触:妙悟。 根尘:指人的心性与烦恼。 乌藤:即乌藤杖。行脚:指僧人云游四方。丛林:指寺院。 住山:指出家为僧。 鈯斧:即铁斧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。首联赞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“湛存该理”,第二联赞美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“妙触出根尘”。第三联赞扬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“乌藤行脚丛林事”,第四联赞叹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“住山鈯斧”。 “三河”
【注释】 “禅人并化主”即“禅宗”,是佛教的一个流派。“写真求赞”即“写真赞”。禅宗的僧人以画佛写经为事,所以“写真赞”就是写颂赞诗。“其二十二”即第二十二。此诗为第二十二首。“入极一默之底,出成三昧之门”,意思是说,进入最高的境界是“一默”,而达到“三昧”的境界则又是一种解脱。“用不勤”即不用努力。“湛若存”,即深如存在。“澄弗清兮搅不浑”,意思是说它深如存在而又清如透明,既不能搅乱也不受污染
【注释】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:禅人是佛教禅宗的修行者,化主是佛教禅宗中对主持僧的称呼。写真求赞即写一幅画像请别人题词赞美。 老发衰髭:指年纪已高。 顶雪颔丝:头顶如雪,下巴长出胡须。颔(hàn)丝指下巴长出的胡须。 方头似凿,钝口如椎:形容人的头部方正,像石匠用的锤那样;口像石头那样硬,形容嘴巴又笨又直。 蒲鞋价贱陈尊宿:比喻贫贱的人。陈尊宿指地位很高的人。 蒲鞋:用蒲草做的鞋。 浆水钱
【译文】 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,面颊上涂着栀黄的脂粉。 智静霁月相照,身闲野云不羁。 该抹把手陈尊宿,细腻点头王老师。 针兮线兮明联暗缀,音兮律兮自拍独吹。 你道是谁,芙蓉之孙兮丹出之儿? 【注释】 1. 漆黑眸子:形容眼睛明亮如黑漆。栀黄面皮:指女子脸上的黄色胭脂涂抹。 2. 智静霁月相照:形容人的智慧像晴朗的月光一样明亮。 3. 身闲野云不羁:形容人的举止潇洒自由。 4. 该抹把手陈尊宿
【注释】 棱棱:形容山势高峻。渊渊:《周易》中的六十四卦之一,象征深广广大。闲云:悠闲自在的云彩。自怜:自感孤独,自叹无人知己。环中:指佛教中的“佛国”或“净土”,这里借指禅院。至游:最可贵的游览。 【赏析】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。这首诗写山水之景,寓情于景,以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。 首联写远眺山景。“棱棱之山早雪”,“棱棱”即形容山峰高峻的样子,“早雪”说明山上积雪已化
【译文】 雪浸染了发根,秋天生出了眼棱。 明月泉边住着游子,清风楼上坐着僧人。 潮水翻滚着麈尾的尾巴,风吹动着龙象的角,风旋起羊角变化成鲲鹏。 主盟佛事,却最得人憎厌。 【注释】 1.禅人:指禅宗修行者。化主:禅宗修行者中主持法事的人。写真求赞:请人为自己画像并题词。 2.发根:头发根部。 3.秋生眼棱:秋天长出的细长眼睫毛。 4.明月泉头客:明月下的泉水边上的游客。 5.清风楼上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