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正觉
【注释】 雪:指白头发。摩心:摩挲,揉搓。曲木:曲而长的树。缄默:沉默寡言。性灵:性情和精神。湛湛:清澈深湛的样子。潭深:指月夜下的深潭。 【赏析】 这首七绝以清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禅人形象:白发苍苍,如雪,又如秋叶;面容清瘦,坐于枯木上,沉默不语;神态恬静,饱读经书,生活在丛林中,过着隐逸生活。此诗写一位老僧的形象,表现了他淡泊名利、超脱尘世、追求精神解脱的生活境界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,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。解答此题,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来分析。“禅人写真求赞 其二十六”是首联,意思是说:禅宗人士写自己像的画像,寻求赞颂,这在佛教中是很平常的事,因为佛教讲究的是“以心传心”,强调的是悟性和机缘。而“骨气能朴,精神愈憨”则是对这种禅意的诠释。从整首诗看,诗人通过写佛僧的肖像,表达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认同,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追求清静
诗句释义与译文: 1. 曲木床头,心空默游。 - 注释:“曲木”指的是弯曲的木头制成的床头或者床架,“心空”表示心境清静无杂念,“默游”则指在安静中自由地漫游或思考。 - 译文:弯曲的床头,内心宁静地漫游。 2. 沙寒黄苇雪,风细白蘋秋。 - 注释:这里的“沙、黄苇、雪”描述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沙漠、黄色的芦苇和飘落的雪花,而“白蘋”可能是指白色的芦苇。“风细”指的是风非常细腻温柔。 - 译文
诗句释义 - 发长带雪:形容头发长且白如雪。 - 骨瘦横山:指身体消瘦得如同横卧的山一样。 - 身心冷淡:形容心境和身体都很冷淡,不热情。 - 云月高闲:形容生活或处境非常悠闲自在。 - 三条篾束兮道情自槁:比喻心灵(道)被束缚,无法自由表达。 - 五叶华开兮春信那悭:形容春天的到来是如此难得,就像五片叶子同时开放那样罕见。 译文对照 1. 翻译一: - 原文:“发长带雪,骨瘦横山。” -
【注释】 禅人:禅宗僧人。写真求赞:请人写一幅佛像的画像,并题上赞美的文字。其三十三:第三十三首。纵横人道:纵横于人间道路。点检:仔细端详。里许:一里左右的地方(古代十里为一里)。牧童:放牧儿童。铁牛:犁田用的犁头,这里指耕牛。金绳:用金色的绳索系着,表示珍贵。 【译文】 借用虚无的虚空来作身,万象相随作为相伴。 纵横于人间的道路十成,但仔细端详却知道只有一半。 看看那青山峥嵘,白云零乱。
【注释】 “禅人写真”:禅宗中以佛性、般若等作为法身,以心为真如、般若等。这里指禅宗中的人写自己的像。 “求赞”:求取赞颂。 “其二十二”:是第二十二首诗的编号。 “恁么形像”:这样的模样。“恁么”是语助词,表示如此的意思。 “刚地起模画样”:刚硬而刻板的样子。 “同根”:同一根本。 “虚空等量”:虚空和大地没有区别。 “二浙”:指南宋时的两浙地区。 “分外三河口强”:特别突出的是三江口
这是一首描写禅人的诗。 双眉低垂,两目清冷。 双眉低垂,形容禅宗人物的眉毛弯曲下垂,给人一种深沉、内敛的印象;两目清冷,则描绘出他们的双眼清澈明亮,透露出一种智慧和超脱世俗的气质。 著于万象森罗,更没一丝欠剩。 著于万象森罗,意味着禅宗人物对世间万物都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理解,他们的存在就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,展现出无尽的魅力和智慧。而更没一丝欠剩,则强调了禅宗人物对生活的淡然和超脱
秋生木老,水退沙隆。 秋天到来时树木变老,水退后沙滩变得平坦。 眉骨阴晴轻重,鼻筒子丑疏通。 眉毛的深浅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,鼻子的形状也显得不端正。 身心霁月,踪迹流蓬。 身心如同明亮的月光,四处漂泊无依。 默坐胡床兮不欲说黑道白,闲倚柱杖兮谁能画西指东。 默默坐着等待胡床(指绘画),不想谈论黑白(指对事物的是非判断)。闲着无事靠在柱子上,谁能画出西边指向东边的景物呢
【注释】: 画得几成,精神许清。画好了,精神却很清爽。 秋高月转,天淡河横。秋天的夜晚高远,月亮转过天际,银河横卧。 出家如有以,处世似无情。如果出家,就应当这样,处世则像没有情感的人。 而今闹里相将去,拨动眉毛眼更明。现在要离开喧嚣的尘世,眼睛一亮更明亮。 【赏析】: 此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《禅人写真求赞》中的第二十三首。贾岛为僧后,曾为一寺庙作写真赞,后遭权豪李实之妻崔氏嫉妒
注释: 口方鼻直,眉棱眼深。 口、鼻的形状方正,眼睛深邃有力。 未填沟壑,还碍丛林。 还没有填满山谷的沟壑,却挡住了丛林。 万象无得剩法,三世不见闲心。 世间万物都无法得到,三生三世都找不到闲暇之心。 字雁没而寒烟淡淡,华鳞潜而秋水沉沉。 大雁飞去,留下淡淡的寒烟;鱼龙隐伏在深深的水中。 赏析: 此诗为僧徒所写,赞颂的是其本人。全诗共四句,每句七个字。前两句是写其外貌,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其性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