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叶杯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大意的基础上,抓住重要语句进行分析理解,然后把握文章思想主旨即可。 首句“帘外一轮明月”中“帘外”表明了诗人在室外,月光照进室内,说明是夜已深,诗人在室外欣赏美景。 第二句“凄切”,用来形容诗人听到的歌声凄凉悲切,表达了诗人听到歌声时的感受。 第三句“空自照秦楼”,意思是说月亮独自照着秦楼,而秦楼却无人,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孤寂的处境。
【注释】 ①开得名花满径:荷花盛开,满地都是。 ②略似玉人无:仿佛一个美人一样。 ③艳红双脸白肌肤:红颜娇艳,白皙的容颜。 ④香透薄罗襦:香气透过薄薄的罗衣。 ⑤婀娜风前微步:轻盈的步伐在风前舞动。 ⑥回顾:回首。 ⑦含笑折兰蕤:笑着折取兰花的花蕊。 ⑧芳心应是小鬟知:她的芳心应该被那个小丫头所了解。 ⑨团扇晚凉时:团扇是指扇骨上画有图案的扇子,这里借指女子。 【赏析】
诗句释义与译文 第一句 注释: “道是”指的是认为或者猜测。“放情花酒”意指放纵情感,享受美酒的诱惑。 译文: 我猜测你是真的想要尽情地沉醉于美酒之中。 第二句 注释: “闲澹”通常用来形容心情轻松、平和的样子。“风流”在这里可能指一种优雅或风雅的生活态度。 译文: 你的心情确实显得非常闲适且充满文雅之气。 第三句 注释: “馀生未合付温柔”意味着我不打算将余生交给温柔的伴侣。 译文:
【译文】 夕阳西下,帘卷起,我凝望着江面。 点点归船在水面上,秋天的意境已经爬上心头。 那许不能成愁?说甚丹枫乌桕,消瘦。 不似旧时江边,晚鸦声苦雁声酸。 一片荒寒。 【赏析】 此诗以写景为主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。 首句“帘卷夕阳楼上”,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:夕阳西下,余晖洒满江面,楼台上的帘子被轻轻卷起,仿佛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。然而,诗人的注意力却并不在此
【注释】 晓色:早晨的天色。明镜:指荷花。红凝:荷花上的露珠晶莹如血。棹歌:船桨划水的声音。邻女:邻家的女子。招:招手的意思。 【赏析】 《荷叶杯》共有两首,这是第一首。这首词描写了荷花盛开的早晨,以写景为主,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。全词意境优美,语言清新,是一首优美的宋词。 “晓色半开明镜”句。清晨的天色,像一面镜子一样,刚刚揭开了朦胧的夜色,露出了它的清辉。“红凝”两句。荷花瓣上
【译文】 三十六座池沼荷花盛开,风姿绰约。 香气沾湿罗衣,数点渔火点点点缀疏雨。 人群散尽,鹭鸶飞起。 【注释】 十六:指十六座池沼。 陂(bēi):池沼。 香湿:指荷叶上留有水珠,沾湿了人的衣裳。 罗衣(luò yī):一种细薄的丝织品。 逗:点缀。 疏:稀疏。 人去:指游人离去。 鹭鸶(lù shī):鸟的一种,羽毛灰褐色,嘴长而直,腿细长,善于游泳。 赏析:
这首诗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作品,名为《荷叶杯·帘卷落花如雪》。 诗句: 1. 帘卷落花如雪,烟月。谁在小红亭。 2. 玉钗敲竹乍闻声,风影略分明。 3. 化作彩云飞去,何处?不隔枕函边。 4. 一声将息晓寒天,断肠又今年。 译文: 1. 红色的窗帘卷起,落下的花朵如同雪花一般洁白,月光洒下。是谁站在小红亭里呢? 2. 突然听到玉钗敲击竹子的声音,风的影子变得稍微清晰一些。 3.
荷叶杯 玉骨为谁消瘦。知否,端的小儿郎。 泥人肠断损容光,点鬓怕吴霜。 曾是得他怜惜。何夕。别语更依依。 浅红愁结翠娥低,争忍不思惟。 注释: 1. 玉骨:比喻女子清纯、柔弱的体态,也指女子高洁的气质。 2. 消瘦:形容身体消瘦,多病的样子。 3. 端的:确实的,真的。 4. 小儿郎:年轻男子。 5. 泥人:这里可能是指一个雕塑或模型,喻指男子的形象。 6. 肠断:形容内心极度悲痛
昨夜蛾眉初见。西院。斜照碧阑干。杏花刚喜试春寒。纤影耐寻看。 注释:蛾眉是女子的眉毛,这里指代女子。西院指的是西边的庭院。斜照是斜射的阳光。碧阑干是绿色的栏杆。杏花是春天里最常见的花卉之一,它代表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。纤影指的是纤细的身影。耐寻看的意思是值得人们细细欣赏。 书案半留芳曲。残辉。掩烛不胜情。玉钩教上画帘旌。梁燕梦双惊。 注释:书案是指书桌,这里可能是指书桌上放着一些书籍或者文具
【注释】 懊恼:恼怒;釭华:花灯。倚妆台:指倚着妆台梳妆打扮。来么来:即“来”,古汉语中的口语词,表示疑问。 【赏析】 《荷叶杯》是一首情歌。上片写女子的愁闷与怨恨,下片写男子的焦急与无奈。全词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一个女子在月色中独自倚妆而思的情景,表现了闺怨的哀婉动人。 开头两句:“懊恼釭华欲语,人去不忍倚妆台。”说的是女主人公看到花灯,心中充满怨恨和恼怒,想要说话却又不能开口,因为人已离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