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樾
【诗句注释】 1. 不生不死流民来:流民,指流离失所的灾民。不生不死,意即无法生存,无法复生。 2. 欲归不可田污莱:想回家却无家可归,因为家乡的土地已经被洪水淹没,无法耕种。 3. 欲留不得官吏催:想要留下却被官府催促,无法安居。 4. 今日州,明日府:形容时间紧迫,变化频繁,今天还在州里,明天就到府里去了。 5. 千风万雨:形容风雨交加,灾害频发。 6. 生者前行,死者臭腐
【注释】 小口:指较小的容器。大口:指较大的容器。三:泛指容器的容量。六文钱:汉代货币的一种,每枚重六铢。一合粟:指一升米。炊(chuī)之为糜(mi):做饭做成粥。不盈一掬(ju):不满一捧。何况:哪里比得上……减半:指粥少。黔敖(qiān áo):春秋时鲁国的一个大夫,曾用食物救济受饥饿的人。后用作人施舍食物的代名词。策策(cè cè):风吹动茅檐的声音。黔敖:同上。 【赏析】
【诗句释义】 兰因絮果更番换,愁是春人。悲是秋人。一样襟怀两样人。 烟蓑雨笠寻常好,瘦是山人。寒是津人。两样生涯一样人。 【译文】 我种兰花,结了白的果实(“兰因絮果”指兰花和白果)。春天的人总是愁苦(“愁是春人”指春天的人们常常忧愁);秋天的人总是悲伤(“悲是秋人”指秋天的人们经常悲伤)。一样的胸怀却有两个人(“一样襟怀两样人”指胸怀一样的人们却有两种不同的命运)。 在田间劳作,披着烟斗
【注释】 ①三戒:佛家戒律的三种主要规范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。 ②梦蝶:指梦中化成蝴蝶,这里比喻人世间的事。 ③心头事:心事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词。作者借“梦蝶”来比喻人的生死大事,用“心头事”来表明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深切关注。上片写梦中之事。下片写心头之事。结句是全词主旨之所在。 这首词是词人自喻其心迹之作。首句写“痴”。作者把“痴”字作为整首词的领起之笔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和文章主旨的基础上,联系上下文语境,结合诗歌的写作手法、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来思考分析。本诗为七言绝句,首二句写闲心与禅心;第三四句写闲滋味与稳心。“一样精神两样心”。 参考答案: ①这首诗是一首七绝。诗人在闲静中反省自己的心事,将“闲”与“禅”、“诗”“稳”相联系,表达了人生哲理。 ②全诗用“检点”“领略”等字
【注释】 十六字令:唐教坊曲名,每句七字。 述佛氏三戒:《楞严经》中佛说:“戒者,禁也;心为戒根,尘垢不染。”佛教有三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欲。《楞严经》云:“贪爱有五,一曰财色,二曰饮食,三曰睡卧,四日衣香,五日歌舞。” 【赏析】 这首诗写“贪”之一戒。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佛家所说的三戒,并巧妙地将它们与秋天的菊花和春天的兰花联系起来。 首联以“贪”字点题
【注释】 1. 一剪梅:又名《鹤冲天》《玉连环》《醉花阴》,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词牌。 2. 意有所触辄成一词:指诗人每有感触,即成佳作。 3. 美人芳草不无寄托之辞:美人、芳草,常用来比喻美好的时光和环境;寄托之辞,表示有所寄托之意。 4. 商妇琵琶:商妇,泛指商人的妻子。商妇琵琶,借指商人的生活状态。 5. 惟以悲哀为主:以悲哀为主,意味着生活充满忧愁和痛苦。 6. 误入仙源亦足夸:误入仙源
《采桑子·秋声分向秋来听》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。此词上阕以“宵声”为题,写作者于夜深人静之时,在庭院中倾听各种声音,发现这些声音虽然都是宫商之声,却有哀、怨两种不同的情感,从而领悟到人生不同的心态和境界。下阕则直接点出“秋声”,即秋天的声音,包括蟋蟀和蝉鸣,它们发出的声音虽然相同,但所传达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。 译文: 深夜时分,我独自聆听着各种声响,这钟声悠扬悦耳,那箫声幽远凄清
注释:嗔怒,青史记载的冤屈难以申诉。东风狂暴,使看花的人烦恼不已。 赏析:这是一首描述春天景色的诗。诗人用“嗔”字形容春天的生机,用“东风恶”来形容春天的狂暴和不公。最后一句“恼煞看花人”则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生机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和压力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情感深刻,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诗篇
【解析】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。此类试题解答时,需要审清题干要求。如本题“赏析”,要求从艺术手法、语言风格、思想情感等角度分析作答,然后组织答案。此诗为一首咏物言志的词。上阕写红楼夜景之美和闺人倚窗思远之情;下阕写女主人公游仙之梦与相思之痛。全词以乐景衬哀情,借月夜之美景反衬美人离愁别恨之苦。 【答案】 一剪梅 · 意有所触辄成一词,美人芳草不无寄托之辞,商妇琵琶,惟以悲哀为主。(注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