谒金门
【注释】 乡梦:指思乡的梦。促:急促。长洲:苏州古称。烽烟:战乱时的信号。比屋:每家每户。心伤:心中悲伤,意即忧国忧民。蓝田:地名,在今陕西蓝田西北,产美玉。秦楼:秦汉时的宫殿名,这里泛指歌舞场所。齐奴:晋人王献之妾,善琴,有《王徽之〈琴赋〉序》。珠一斛:形容珍贵,言其价值如一斛珍珠。华年:美好的年华;转烛:蜡烛转动,比喻光阴易逝。 【赏析】 此词上片写思归之苦,下片抒怀才不遇之感
诗句解读 1 兰畹曲:这里“兰”指兰花,象征高洁;“畹”在古代是一种面积单位,此处可能是指花田。整体上描述一种幽静、高雅的意境。 2. 赢得凄凉满幅:这里的“凄凉”描绘了一种孤独、悲凉的氛围,整个画面弥漫着深深的忧伤。 3. 苦句今生吟已足:这句表明诗人已经对生命或某种境遇有了深刻的感悟和理解,不再执着于追求,达到了内心的满足。 4. 山邺华屋:提到山邺(一个地名)
这首诗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《谒金门》。 诗句解释: - 裙衩窄。何意飞龙骨出。秋社光阴归燕急。锦衾人似客。 - “裙衩”是指女子的裙子下摆,这里指代女子的衣着。"何意"表示意外或惊讶的语气,“飞龙骨”形容女子的裙裾如同龙的鳞片般飘逸。“秋社”指的是秋天的社日,即祭祀土地神的日子,与燕子有关。“归燕急”形容燕子急于返回巢中的情景,可能意味着时间紧迫或心情急切。“锦衾”指的是华丽的被子
谒金门 妆镜侧。那见卷衣人立。撩眼乱红春一色。争教莺语涩。 道是上清沦谪。谁问青鸾消息。帽底霜丝空自惜。玉箫难再得。 注释: - 妆镜侧:妆镜的旁边。 - 那见:怎么看见。 - 撩眼乱红春一色:眼睛被红色吸引,看到满眼都是春天的颜色。 - 争教:怎教,为何要这样。 - 上清沦谪:被贬到天上。 - 青鸾消息:青鸾(传说中的一种神鸟)的消息。 - 帽底霜丝:形容头发上的白发像霜一样白。 -
【注解】 谒金门:原为唐教坊曲名。后用为词牌,又名“锦缠道”。双调五十五字,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。 一叶落。寂寂西堂帘幕。桐树心孤生意薄。非关风信恶。 后夜重寻梦约。褪尽灯花半萼。斗帐香囊垂四角。春情无处著。 赏析: 此词上片写景抒情,下片写事抒情。全词以景起兴,借物寄情。首句“一叶落”点明季节和节候,暗示着主人公的心境;次句“寂寂西堂帘幕”写环境的静谧,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
注释: 谒金门·未至枫香十馀里山水,骤发借宿村舍 行不得。何处箜篌唤客。坼岸崩沙天易黑。荒村聊寄迹。 此际兰灯频剔。梦里关山闲觅。瓮牖绳枢环堵室。凤楼人未识。 译文: 我行走不了,到哪里去寻找一个借宿之所呢?在漫长的旅途中突然停下来,借用村舍的房屋暂作栖身之处。 在这荒凉的村庄中,只能暂时寄居下来。 此时此刻,我频繁地点亮了灯火。在梦中我常常想念着故乡的山和河。 在破旧的小屋里
谒金门·未至枫香十馀里山水 愁脉脉。还是飘蓬踪迹。水远山长音信隔。秋衾残梦积。 燕子欲飞无力。何处人家坊陌。如此光阴如此客。相思留不得。 注释: 谒金门:词牌名,又名“锦缠道”、“金缕衣”。双调一百零二字,上片十一句四仄韵,下片九句七仄韵。 未至:尚未到达 枫香:枫树的香气,此处指秋天的景色。 十馀里山水:形容距离之遥远。 骤发借宿村舍:突然决定在村舍中暂住一晚。 骤发:突然发生;发作。 借宿
这首诗是北宋词人柳永的《谒金门·风屑屑》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: 第一节: - 注释: 风轻轻地吹过,带来了凉意,仿佛有细碎的雪花在飘动。 - 译文: 风吹得细细的,带着寒意,轻轻掠过新月下的帘幕。 赏析: “风屑屑”形容风的轻柔与细腻,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幽冷的氛围。“吹冷一帘新月”描绘了月光透过帘幕,给夜晚带来了一种清冷的感觉。 第二节: - 注释: 深院中蔷薇花影摇曳
【诗句释义】 风四起。因壁孤灯摇曳,风在吹,墙边只有一盏孤单的灯火,在摇曳。 泪化愁霖长滂砌,泪水化为雨点,落在了青石板上,形成了一条条小水沟。 愁霖还化泪。雨后的空气湿润而清新,仿佛是泪水蒸发后留下的水汽。 遥夜衾寒似水,夜幕降临,被子冰冷如水,让人感到一丝丝凉意。 犹胜故人情意,尽管我离开了你,但你的情意依然存在。 相见时难相别易。我们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,离别的时刻却总是来得太快。
谒金门·题徐电发枫江鱼父图 晚潮急。江上泠风斜日。小艇芦花风瑟瑟。钓丝留锦帙。 自向金门出入。闲了旧时蓑笠。莫忆水天秋一色。抛竿还载笔。 译文: 傍晚的潮水急促,江上的清凉微风斜斜地吹着。一艘小船在芦苇丛中摇曳,风吹过芦花发出瑟瑟的声音。他拿着钓鱼的线,却留下一卷锦绣的书信。 我过去常常去金门城进出,现在空闲的时候,我就穿着那件旧时的斗笠,坐在岸边钓鱼。不要回忆那秋天的水天一色,我要把鱼杆放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