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冕
【注释】:宁:何不。种种谱:详细记载。宣和:指宋徽宗年号,从政和七年(1117)到宣和四年(1122),共十四年。翻枝:竹枝。楚人歌:指《下里巴人》、《阳春白雪》二曲,都是屈原的楚声。 【赏析】: “宁须种种谱宣和”,诗人以问句开头,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观点。宣和年间,朝廷对文人学士的待遇十分优厚,他们可以尽情地游山玩水、赏花吟诗,享受着皇帝的恩宠。而诗人呢?却要过着清苦的生活,在山水间徜徉
诗句释义: 1. 紫塞先秋已有霜,暂来栖息水云乡。 - 紫塞:指的是北方的边塞地区,通常指代北方或者边疆。 - 先秋已有霜:意指秋天来临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寒霜,说明气候已经转冷。 - 暂来栖息水云乡:表示芦雁(一种候鸟)暂时来到这里,在水域和云朵之间的地方栖息。 2. 北归只待春前后,可是区区恋稻梁。 - 北归:指的是回到北方或者返回家乡。 - 只待春前后:表明芦雁等待的时间主要是在春季之前
注释: 玉堂天上近台垣,未报涓埃愧圣恩。 待许衣冠挂神武,湘南归老水云村。 赏析: 这是一首咏怀诗,抒发作者辞官归隐的情怀。首句“玉堂天上近台垣”,是说作者被召进朝廷任用,却因不能报效国家而感到惭愧和不安。次句“待许衣冠挂神武”,表达了作者渴望能够像古代的名臣那样,身穿朝服,为国效力的愿望。第三句“湘南归老水云村”,则是诗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向往,希望能够在湘南的水云村中过着平静的生活
注释:院子里外的秋风在一夜之间刮起,我因为你要回湘中而不胜情思。故乡的松树和菊花还在吗?鸿雁飞来的时候能捎个信吗? 赏析: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所写。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,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。“庭外秋风一夜生”一句写秋风,“因君归去不胜情”一句写诗人的惜别之情,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。“故园松菊犹存否,鸿雁来时好寄声”,这是诗人的疑问,也是诗人的期待,他期盼着故园的松菊依旧
【译文】 自己深知麋鹿的习性,甘愿隐居在水云之乡。 陶令有五株柳树,葛公有千棵桑树。 天公悭吝,雨少不能催药灌田,风暖才能移秧。 耕罢之后披蓑衣,归来便尝刍草酿的美酒。 沙晴鸥鸟稳卧,泥湿燕子忙飞。 社散人们回家晚,前村已是夕阳西坠。 【注释】 1. 自谙(zhān):深知。 2. 鹿性:指鹿群的习性。 3. 水云乡:泛指山林。 4. 陶令:指陶渊明。 5. 五株柳树:形容柳树多。 6. 葛公
【注释】 ①关山:关隘和山川。 ②两鬓:即“双鬓”,指头发。霜雪,形容白发。催成,使……形成。 ③晨风:早晨的风,这里指日出时分的东风。夕阳:指日落时的西斜的阳光。 【赏析】 此为边塞诗。首句写景,万里关山路渺茫,点明边地之遥远;次句抒情,年年佳节在他乡,说明诗人身在异域,不能回家过节;三句写景,催成两鬓如霜雪,既写自己因思家而发白,又写自己因愁苦而衰老;末句借景抒情,半是晨风半夕阳
诗句原文: 故人别我长洲去,离觞已尽仍延伫。 欲别不别难为情,歧路萧萧班马鸣。 矮屋长材君莫怨,锥处囊中末随见。 一官到处可哦松,何况长洲天下雄。 君是深翁门下士,经术自优文史事。 不见苏湖治事斋,兵农元与水利偕。 单锷奇谋知满腹,安得东坡无荐牍。 何时推毂早重来,与君还对燕山杯。 译文: 你的朋友即将离开长洲去别的地方,酒杯中的酒已经喝完了,但我仍然站在那里犹豫不决。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要求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赏析,然后根据题干要求,从形象、语言等角度分析作答。 首联“客从江南来,驱马黄金台”。诗人在江南时,曾与朋友相约去游黄金台;如今自己来到黄金台,却只见一片荒凉。这里以“客”指作者自己,以“江南客”自指。“黄金台”即战国时的燕昭王为招贤纳士所筑的黄金台,后成为天下贤才的代称。
郊行 郊行逢故旧,邀我到柴关。 缓踏溪边路,同登雨后山。 竹泉烟冉冉,稻垄水潺潺。 沙鹭飞仍下,园蜂去复还。 草间黄犊健,天际白云闲。 林壑谁高卧,清风不可攀。 【注释】 郊:郊外。柴关:即柴门,指简陋的家门。 冉冉:形容烟雾、云气缓缓流动的样子。 园蜂:蜜蜂。去复还:又飞回来了。 草间:草丛中间。 天际:天边。高卧:悠闲地休息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诗,诗人在郊游中偶遇故旧
【注释】 漫吟:闲散地吟诵。 瞢腾病眼半昏花:形容眼睛因困乏而模糊,像是有一层花纱遮挡住了视线。 长安第一楼头客:指居住在长安城的高楼之上的客人。 苦忆家:苦苦地思念着家乡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思乡诗。首句写诗人夜深人静时,在朦胧的月色下,独自对着书桌出神地吟诵诗句的情景;二句写诗人由于劳累过度,导致双目模糊,看不清晰,像被一层薄纱遮住一般;三句写诗人身处高高的楼阁之上,眺望着长安城的夜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