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印肃
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机锋的诗,以“金刚”喻指禅师,以“无尽颂”表示禅机无穷无尽。此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是: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外在的传授和解释,而在于内心的体悟和领悟。 原诗如下: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二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真如实不如,万法了无依。 钟中无鼓响,不堕往来机。 译文: 真正如来的智慧并不是外在的显现,而是内在的理解,所有的法门都指向同一个目标,那就是达到无我的境界
【注释】 金刚随机无尽颂:指《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。 第三十一:这是对这首诗的解释。 【赏析】 “知见不生分”,是说认识和见解是不固定的。这里,“见”指的是认识;“不生”,是指不产生。“知见不生分”的意思是说,对于事物、现象的认识和见解都是暂时的、不固定的。这种思想在禅宗中被称为“无常观”,即认为一切事物、现象都是瞬息万变的,没有固定不变的一面。这是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思想
【释义】: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 【赏析】:此诗写景抒情,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。首联以“虑恐”二字起笔,既点题又点明全诗主旨。颔联“黄叶止孩啼”,用童稚无知的天真无邪来映衬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之心,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那种悠然自得、无忧无虑、自由自在的心态。颈联“依前不是息”,“依”通“一”,“不是息”即“不是止息”。诗人认为只有像婴儿那样无忧无虑才是真正地“息”
【注释】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六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有解却成非,犹未尽离微。 一体含法界,无知无不知。 【赏析】 “有解却成非”,意译为:“即使有所理解,也仍然不是真正的解脱。”这里的“解”指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领悟,而“非”则表示这种理解还不能完全消除我们对事物的依赖和执着,因此仍存在一些问题或困惑。 “犹未尽离微”意为:尽管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解程度,但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对微小细节的关注
【注释】 “金刚”:指佛。 “随机无尽颂”:即《大悲咒》,是佛教中念佛诵经时所唱的一种赞颂佛的功德,用梵文音译而来。 “其七”:指该诗的第七句。 “知见不生分”:意谓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,不受局限。 “洪钟浑铁铸”,形容钟声宏亮浑厚。 “悬楼插云势”,形容佛像高耸入云。 “摇杵一击时”,形容钟声一响,震动天地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,诗人以“洪钟浑铁铸,悬楼插云势”开篇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。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,根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上下文的语境来筛选和确定正确的答案。本题要求考生“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,末尾附上赏析。”因此,首先要明确这首诗的意思,然后分析其结构,最后进行赏析。 “金刚随机无尽颂”是全诗的第一句,意思是说佛法无边,无始无终。“有为皆幻梦”
【注释】 金刚:即指佛教中的金刚经。随机无尽颂,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,共有四十四首,这里选的是其五,一合相理分第三十。刹刹,佛教语,形容事物繁多。波摇影,指波浪的晃动。那个,指佛心或菩提心。明心镜,指清净的佛心,即明净的心。大海,喻大智慧。浮沤,喻微细之念。消醒,喻消除烦恼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咏物诗,通过描写大海、浮沤、明心镜等,来比喻佛的慈悲与智慧,以及修行人对佛法的领悟过程。
【译文】 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六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尘世的井中,你仔细审视那些驴粪,别怪眼睛太小。妄自去争那瓦砾,却不识得夜明珠。 【注释】 1. 金刚:梵语“阿须弥”的音译。阿须弥是佛教经文中对宇宙万物的总称,意即坚硬无比之山,喻指佛性。 2. 随机无尽颂:即《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。 3.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:即“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”,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救度一切众生。此品为观世音菩萨普门之第三门
金刚随机无尽颂 其八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方得契如如,倒骑三脚驴。 踏翻毗卢顶,露出一文殊。 译文:只有达到契入的境界,才能像倒骑在三脚驴上那样,轻松地驾驭万物。只有将心念所及之处都化为实际行动,才能真正踏破佛祖的头顶,显露出文殊菩萨的智慧光辉。 注释: 1. 金刚随机无尽颂: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,即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没有固定不变的法则。 2. 一合相理分
【注释】 金刚随机无尽颂:梵语的音译,意为“一切法都是无自性,是空相”,是佛教大乘教派中的一种说法。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:佛经中将三藏十二部称为“一合相理”。第三十指《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》中的“不二门”即“一合相”。 若能与么解:若能对这种理解方式有所领悟。 无买亦无卖:没有买卖关系。 问著不做声:提出问题却不作声。 咄他云作怪:指责他故意捣乱。 【赏析】 这首偈颂是大乘空宗的代表作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