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石
【解析】 此首诗写菊花的衰败和野草的茂盛,借菊咏怀。 “东篱有佳菊”:指在东边篱笆旁边(种有好花)的菊花。这里用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诗句起兴,点明题意。 “埋没野草傍”:指与野草混杂在一起。“埋没”是说被杂草遮蔽,无法见到。 “草蔓日以滋,菊苗日以荒”:说明杂草生长得很快,而菊花却一天天荒芜了。 “生意几欲息,菊短草何长”,这两句紧承上文,写菊花的凋零和野草的蓬勃
诗句释义: 1. 孔明卧隆中: 此句指的是诸葛亮,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,他隐居于四川的茅庐之中。 2. 世事若不闻: 意指诸葛亮对外界的政治事务并不感兴趣或不参与,他更注重个人的修养与学问。 3. 草庐两三策: 描述在草庐中,诸葛亮制定了几项重要的策略和计划。 4. 大义固已明: 强调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非常明确,体现了他高远的理想和坚定的原则。 5. 陶潜晋处士: 提到东晋时期的陶渊明
诗句解读与赏析 1. 诗句解读: - “庭前有松树”:这句描述了庭前的松树,强调了它的存在。 - “百尺盘虬龙”:形容了松树高大挺拔的姿态,像盘曲的蛟龙一样。 - “材大不适用”:虽然松树长得高大,但并不实用,这里可能含有讽刺意味。 - “偃蹇霜雪中”:形容松树在严寒中依然坚韧不拔,傲然挺立。 - “五陵年少”:五陵指的是西汉长安附近的五个陵区,这里指年轻的贵族子弟。 - “种花不种松”
译文 在绝壁之上,我踏上了两条鞋印的云。 荒废的村庄里,一座石桥半截被霜覆盖。 独自前往何方?林下的小路漫长又幽深。 寒梅在哪里?它在风中摇曳不定彷徨。 谁家断篱之外,一枝寒梅独自绽放。 水静无波,影子也摇摇晃晃; 竹深不显,花香难以守护藏匿。 默默地倚靠在树下,空山月色凄凉萧索。 注释 1. 探梅分韵得香字:这是一首关于梅花的诗,诗人通过“探梅”这个动作
寄意 妾家有明镜,百炼方能成。宝匣玉为台,持以奉良人。 自恃妾貌妍,懒拂镜上尘。 妾貌未及衰,妾镜先已昏。 貌衰不再少,镜昏能再明。 为君一磨拭,烱烱光如新。 徒能照妾貌,安能照妾心。 赏析: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对丈夫深情的思念与担忧。诗中的女子用“明镜”作为喻体,寓意自己对丈夫的关爱如同明亮的镜子,能够清晰地反映他的面貌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
【解析】 此题是诗歌赏析,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,从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,逐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象,理解诗歌的情感,并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赏析。 首联“所怀寄何寺簿”,诗人将自己想要寄托于何处表达出来,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,也是对自身处境的一种写照,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之情。 颔联“斜日明远树,落叶走空阶”,诗人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慨
注释: 1. 斜阳挂庭树,有蝉鸣树颠。斜阳挂在庭院里,树上有蝉在鸣叫。 2. 无端聒人耳,惊我闲窗眠。不知为什么,这声音扰乱了我的睡眠。 3. 吾观动物中,至清莫如蝉。我看遍所有的动物,最清澈的莫过于蝉了。 4. 翩然蜕污浊,饱餐风露寒。它轻盈地蜕去污垢,享受着风中的寒冷。 5. 此外一无求,何苦浪喧喧。它除了吃食,没有别的需求,为什么要发出这么多噪音呢? 6. 口给祇屡憎,不如且忘言
送赵宰之上虞 百里子男邦,职任非不厚。 治民如牧羊,扰之则惊走。 眷兹上虞邑,江海环左右。 萧萧北风寒,怒涛声撼吼。 元亮已赋归,世事付杯酒。 宗子古维城,此行应不苟。 茧丝与保障,二者孰先后。 勉旃重勉旃,毋袖经纶手。 注释:百里(一作“伯”,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)之子担任一县之长,其职责固然不可谓不厚。他治理百姓如同放牧羊群,稍加骚扰就会令他们惊恐而逃散。你此次前往上虞任职,四周有江河环绕
晚步 径狭不容车,溪浅不容钓。 平芜淡云烟,独鸟下残照。 见山孑无言,倚树忽长啸。 徘徊澹忘归,空林明远烧。 译文: 在狭窄的山径上无法停车,溪流虽浅也难以垂钓。 平坦的原野上飘荡着淡淡的白云烟尘,一只孤单的鸟儿在夕阳下飞翔。 见到群山却只能独自无语,靠着树木忽然高声长啸。 徘徊不定地漫步,忘记了回家的方向,只有空荡荡的树林里闪烁着远处的火光。 注释: "径狭"、“不容车”:形容山路狭窄
林屋(山中之屋)本深寂,而多禽鸟喧。 林深处本应寂静无声,却因为有众多的鸟儿在鸣叫声。 一静制群动,何必更幽偏。 只要保持安静,就能控制所有动物的行动,何必再去追求那种幽静偏僻的地方呢。 西风扫脱叶,见此林杪山。 西风吹落了树梢上的树叶,我看到了林间高处的山。 朝看孤云出,暮看孤云还。 早上看到孤云飘出,晚上看到孤云又返回。 云飞亦何心,相对两忘言。 云儿飞翔也无心,我们相对无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