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石
【注释】 八月十四夜对月:指诗人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时,对着明月。 好风从西来:指秋风自西而来,吹起浮云。 浮云忽中披:忽然间被风吹散。 片月耿层空: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层层的云彩。 清气入诗脾:清凉的月光渗透到人的心里。 皎皎万里光:明亮洁白的月光洒满了万里大地。 谁言一分亏:谁说月亮有缺损? 亏者盈之渐:有缺陷的物体是逐渐由盈而亏的。 乘除迭相推:交替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。 既圆终复缺,何如未圆时
【诗句释义】: 感兴:感慨,兴起。 吴起为鲁将,杀妻殊不仁。 鲁国将领吴起因为要杀妻子而感到不仁。 乐羊伐中山,食子太无情。 乐羊攻打中山时,把儿子煮了吃掉,没有一点儿人情味。 功名苟为重,骨肉无乃轻。 为了功名,可以牺牲亲人的生命,难道不应该看重亲情吗? 以此谋富贵,何如甘贱贫。 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追求富贵,还不如安于清贫。 沛丰三尺剑,抵掌收楚秦。 用三尺宝剑,轻松地收拾了楚国和秦国。
【诗句翻译】 卫人将要授与铠甲,鹤有乘轩的宠爱。 爱人不如同禽鸟,士固不为所用。 唐朝人争相去朝见梁,怒杀孙供奉。 兽尚且知道有君主,人为什么不感到惭愧? 【注释解释】: 1. 感兴:即感慨兴衰、时局变化。 2. 卫人将授甲:指卫国人即将授给士兵甲胄。 3. 鹤有乘轩宠:指鹤因高贵而享有特殊待遇,比喻地位高贵的人。 4. 爱人不如禽:比喻爱护不如爱护自己的同类,即爱护人类不如爱护禽兽。 5.
感兴 鹰犬饱粱肉,饥人厌粥糜。 墙屋被文绣,民有号寒儿。 注释:鹰狗享受着丰盛的食物,而饥饿的人却只能忍受粥汤和米渣。房屋墙壁装饰着华丽的锦绣,但民众中有叫苦不迭的穷孩子。 禽兽食人食,土木衣人衣。 注释:野兽和虫鸟吃掉人类的食物,泥土和木材制成衣物供人类穿着。 俗偷或过侈,民穷易为非。 注释:普通人的贪婪超过了限度,人民生活困难就容易犯罪作恶。 君子固有守,岂若世所为。 注释
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。诗人以松树和泉水象征自己,以明月、苍烟象征自然,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。全诗语言清新质朴,风格朴素自然。 首联“山中何所有?只有古松与清泉。”诗人首先发问:山中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?只有古松和泉水罢了。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提问,实际上是诗人在表达一种无奈的心情——山中除了那几株古松和一汪泉水之外,什么也没有。这里的“山中”指的是隐居的诗人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、赏析诗句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。解答此类试题,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,如“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”,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意,最后把握诗人情感。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诗,前六句通过愚公移山,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来表明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;中间八句则借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,来表达自己对仁义道德的失望,并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。后四句以杨墨、申韩等为喻
【诗句释义与译文】渊明令彭泽,自谓归来好。 渊明:陶渊明,字元亮,东晋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彭泽令:指陶渊明曾担任彭泽县县令。此句意为:陶渊明在彭泽任县令时,认为自己回来过得很好。 外物一无累,刚被菊花恼。 外物:世俗之物,指官场的纷扰。累:纠缠、困扰。此句意为:外界的纷扰没有拖累他,只有菊花让他感到烦恼。 东篱兴悠然,一醉舒怀抱。 东篱:指陶渊明种菊的地方——东篱下。悠然:悠闲自在的样子
诗句释义: 1. 吾闻句践国,昔有鸱夷子。——我听说当年句践的越国,曾有鸱夷子这个人物。 2. 沼吴收隽功,扁舟五湖里。——他在灭了吴国后,把吴国的财富都收归国有,然后驾着小船在五湖里游玩。 3. 又闻越东山,安石真奇士。——我又听说越国的东边有座山叫安石山,那是一个奇士居住的地方。 4. 一局别墅棋,失笑屐折齿。——他在那里下了一盘别墅棋,结果笑得连鞋子都掉了。 5. 缅怀百世风,可以肃顽鄙
【解析】 此诗是一首赠别诗,作者通过描写送别场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。“闭”“萧然”点明时间、环境,“抱孤琴”“踏雨叩我门”写友人来的情景及自己送别的情态;“对床话达晓,山窗耿青灯”写与友人共度良宵,依依惜别;“挽衣不可留,何以赠子行”写朋友离别时的依恋和不舍之情;“问子此何时,眯目凄黄尘”,写诗人对朋友离别时间的感慨;“四海非不宽,可语今几人”,写友人离别后,天下大乱,知交零落,感慨万千
【注释】 1. 感兴:即咏物诗。 2. 饵香:鱼饵的香味。 3. 忍:忍耐,忍受。 4. 饥:饥饿。 5. 媒:鱼饵。 6. 失手:被渔人所捕获。 7. 嗟哉:叹息啊! 8. 二物微:两个东西小。 9. 失所:失去家园。 10. 乃:就。 11. 矧:况且。 12. 守:保持。 13. 饥渴:饥饿和口渴。 14. 交游:朋友。 15. 卖友:出卖朋友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