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明卧隆中,世事若不闻。
草庐两三策,大义固已明。
陶潜晋处士,束带耻屈身。
浩然归去来,把酒惟长吟。
潜鱼游深渊,好鸟鸣高林。
是以古君子,出处各有心。
诗句释义:
- 孔明卧隆中: 此句指的是诸葛亮,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,他隐居于四川的茅庐之中。
- 世事若不闻: 意指诸葛亮对外界的政治事务并不感兴趣或不参与,他更注重个人的修养与学问。
- 草庐两三策: 描述在草庐中,诸葛亮制定了几项重要的策略和计划。
- 大义固已明: 强调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非常明确,体现了他高远的理想和坚定的原则。
- 陶潜晋处士: 提到东晋时期的陶渊明,一个著名的田园诗人和隐士,以“归园田居”闻名。
- 束带耻屈身: 这里描绘陶渊明不愿屈服于世俗的压力,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。
- 浩然归去来: 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向往简朴生活的决心。
- 把酒惟长吟: 陶渊明常饮酒作诗,此句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享受诗意生活的情景。
- 潜鱼游深渊: 比喻有才能的人深藏不露,像鱼儿一样在深水中自由游动而不为人知。
- 好鸟鸣高林: 描绘了鸟儿在高处的树林中鸣叫的情景,象征着自由和高尚。
- 是以古君子: 指出古代的君子们各自有不同的志向和追求。
译文与注释:
- 卧龙诸葛亮,隐居在隆中,对于世间之事,他不过问。
- 草庐中,他制定了几计良策,大义已经清晰。
- 陶渊明作为晋代的隐士,束带以示不屈于世俗压力。
- 陶渊明归隐田园,常常饮酒长吟。
- 如同深潭中的鱼儿游弋,高树上的鸟儿鸣唱。
- 故古时之君子,各怀所志,行止自有其心。
赏析:
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、陶渊明等人的描写,展现了他们的不同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。诸葛亮虽然隐居但心系天下,陶渊明宁愿退隐也坚守自己的原则,而古君子们各有追求,体现了古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。整首诗既赞美了隐逸之士的高洁品质,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