阮元
【注释】 1. 雁荡: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。这里指雁荡山。 2. 丙辰:指代诗人的出生年月。 3. 云里龙鳞:形容山间云雾缭绕,如龙鳞般闪烁。 4. 泥中鸿爪:比喻山石上的脚印,像鸿鸟的爪子印在泥土上。 5. 逆波流:指诗作的韵脚与前一句押韵相同,形成回环之妙。 【赏析】 这首诗描绘了雁荡山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感受。首句“我闻雁荡波连顷”,通过听闻雁荡之名,引出对雁荡山波连顷的描述
【解析】 (1)七月十一日,即丙辰年七月十一。西湖,指杭州西湖。过,拜访。湖心亭,位于孤山与白堤之间。晚泊,傍晚停船在湖中。 (2)湖心,指西湖中的孤山。客,这里指作者自己。夜停船,夜宿舟中。白露,二十四节气之一,每年九月八日或九日,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。 (3)弦,琴瑟上的弦。月满弦,指月亮圆而明亮。 (4)风里云霞无定色,水中星斗落高天。直愁银汉浮身去,惟见金波着地圆。直,只。愁
天为人和每放晴,望舒偏向小园盈。 春生北海宾朋坐,诗带东山丝竹声。 半月闲心疏簿领,一时仙吏话蓬瀛。 东风入律鲸波静,玉烛先调十二城。 逐句翻译及注释: 1. 天为人和每放晴: - 天为: 自然或宇宙。 - 人和: 和谐、和睦。 - 放晴: 天气转好,晴朗。 - 翻译: 自然的天与人相互和谐,每当天空放晴的时候,总是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。 2. 望舒偏向小园盈: - 望舒:
【注】桐江:指浙江桐庐,在浙江省西部。禊:古代风俗,以水为祭品,在水边举行,以示洁清。修禊:即修禊日,是古时每年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举行的春浴习俗,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踏青、放风筝、斗鸡等娱乐活动。兰亭:在浙江绍兴市南,因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而得名。 【赏析】这首七律写于作者任富阳令期间。诗人借修禊之会而抒写对兰亭的深情怀念。首联追忆去年兰亭修禊的情景;颔联写今日到兰亭赏风景;颈联写兰亭附近风光胜境之美
秋桑 其四 (丙辰)渔阳八月已空枝,还是吴兴霜露迟。 飞鸟雨晴犹护羽,野蚕风定尚悬丝。 远扬试伐深秋后,光景能收落照时。 料有苕溪老桑苎,垂虹秋色满新诗。 注释: 1. 渔阳:古代地名,这里可能是指渔阳地区的桑树。 2. 八月:指农历八月,此时是桑树结出果实的季节。 3. 已空枝:已经没有桑树了,说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。 4. 吴兴:古代地名,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,这里是以吴兴地区为例。 5.
秋桑 其三 丙辰 底须三宿问他乡,谁向花前笑索郎。 酿秫时光宜薄醉,调弦情绪动清商。 但教天下轻绵暖,何惜林间坠叶凉。 试种东坡三百尺,芟来终比暮春长。 注释: - 底须三宿问他乡:底须,即底须县,位于今河南省邓州市,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乡。三宿问他乡,意指长时间地在外漂泊。 - 谁向花前笑索郎:谁在花前欢笑着寻求男子?这里的笑索郎可能指的是女子对男性的追求或赞美。 - 酿秫时光宜薄醉
秋桑 其二 (丙辰) 西河古社重徘徊,木叶应知庾子才。 淇水秋期贫妇怨,晋廷九月饿人来。 采菱纤手空成妒,舞柘轻要不共回。 偏是吴侬感憔悴,十年墙下记亲栽。 注释: - 西河古社:指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,这里代指某个地方的土地庙或者祭祀场所。 - 木叶:树叶,这里泛指秋天的树木。 - 庾子才:即庾信,唐代诗人,字子山,一说字子山,南阳新野人,与徐陵并称“徐庾”。 - 淇水:指淇水之滨
注释: 扁舟衣袖乍惊寒,下若桑林绿意残。 初响天风知半落,未逢夜雪已先乾。 楼前有日苍凉出,陌上无筝错杂弹。 若使秋胡今驻马,黄金原向绢机看。 赏析: 这首《秋桑其二》是一首写景抒情的短诗。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感受捕捉着秋日的风光,通过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。 “扁舟衣袖乍惊寒,下若桑林绿意残。”这两句诗描绘出了秋天景色的特点,诗人坐在扁舟里突然感到一阵寒意袭来,低头看去
【注释】: 座中仙侣:在座的仙人。瀛洲:指仙境。 一片清光:一片明亮的光芒。 极浦:远处的水边。 出怀词笔:拿出心中的词笔。 三更霁色:深夜的雨过天晴。霁色:雨后天晴的景色。 【赏析】: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,描写了作者在西湖之夜与友人赏月的情景。首联写诗人和朋友们一起在湖心亭看月亮,他们都是仙人,所以都看到了明亮的月光。颔联写远处的水面上的荷花在夜色中散发出迷人的香气,而自己的心中则充满了激情
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: 1. 春尽日阻风青田和张子白同年,见投诗韵其一(戊午) - “春尽”指的是春天结束的日子。 - “阻风”意味着因为风大而受阻。 - “青田”是地名,这里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青田。 - “和张子白同年”表示与张子白是同一代人。 - “见投诗韵一”意味着看到有人写了一首诗,于是回应了一首诗。 2. 又放瓯江黄篾船,棱生风力透轻绵。 - “又放”可能是说再次放出船只。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