聂夷中
燕台高百尺,燕灭台亦平。 一种是亡国,犹得礼贤名。 何似章华畔,空馀禾黍生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聂夷中的《燕台二首》,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深深忧虑。诗中通过对燕台的描绘,揭示了历史兴衰的规律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。同时,通过对比亡国的章华畔与得礼贤名的燕台,诗人表达了对贤能政治的追求和赞美。 “燕台高百尺,燕灭台亦平”两句,以燕台的高耸入云和其后的毁灭作为背景
【注释】: 1.花树:指柳树。 2.出墙头:从墙上伸出来。 3.封侯:古代分封土地为侯,后泛称做官、得官职。 4.凉州:即“凉州”,今甘肃武威县,汉代时是边塞名城,这里泛指边地。 5.歌:唱歌。 【赏析】: 《公子行二首》是唐代李颀的一首诗。此诗通过描写一位公子不学无术而得富贵,最后落得身死异乡的不幸结局,揭露了封建贵族的丑恶嘴脸,表现了诗人对那些靠剥削人民起家的豪强地主阶级的憎恨。 第一首:
【注释】 片玉:指微小的玉。一尘:指微小的尘土。粒粟:指小米,粟是古代对小米的称呼。山丘:指大山。唐虞贵民食:指古代帝王以百姓为重。前圣后圣同:指历代圣贤都重视农业。古人共:指古人与今人一样。苦饥:指农民遭受饥饿。 【译文】 小小的玉片和微不足道的尘埃相比,都是那么轻;而一粒粒的谷子和山丘相比,又显得那么沉重。古代的帝王都把百姓的生活放在首位,只因为勤于耕种才有了粮食。历代的圣贤们
【解析】 此诗为《赠农》,是一首劝农诗。诗人以劝勉的口吻,劝告农人勤劳耕作,不要荒废时序;告诫他不要过度采摘桑叶,以免损害了身上的衣物。全诗语言通俗,寓意深刻,形象生动,富有民歌风味。 【答案】 译文: 劝你勤奋耕种田地,使粮仓里装满粮食。 劝你不要砍伐桑树,减少身上的衣服。 霜白了大地,草木的颜色不绿。 狂风一过,树木上的叶子都落下。 青春如果不耕耘,怎能自约束。 注释: 劝:劝告
【注释】 两叶:指荷叶。豆(dòu):指豆茎,也泛指豆类植物。 理身:修身。不知道:不修自身。将为天地聋:意谓人如果不理身自修,就会成为聋子。为天地聋:比喻人如果不注意修养,就会成为与天地同化的人。 扰扰:烦扰的样子。造化:造物主或自然力量,这里指自然界。苟:倘若,如果。毛发:头发和胡须。亦:也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咏物诗,诗人借“荷叶”和“豆茎”来表达对修身养性的哲理思考,同时寄寓着人生理想。
【注释】 杂怨其一:指代《杂歌谣辞》中的《东门行》。绮罗:华美的丝织品。渔阳道:即渔阳戍,指边塞。良人:对丈夫的称呼。自戍来:自从从军归来。中门:宫名。在洛阳城东。时:时间。常:常常。眼:目光。 赏析: 这是一首写思妇的诗,通过一个女子的独白,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男子远赴边疆、女子在家思念的不幸遭遇。诗的开头两句“生在绮罗下,岂识渔阳道”,意思是说,我出生在华丽的绣衣之下,哪里懂得渔阳边关的艰难道路
【注释】: 1. "二月卖新丝,五月粜新谷",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二月份开始把刚收获的新丝卖掉,五月份开始卖新收好的谷。这里的“卖”是指出售,“粜”指出卖。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后的收获,体现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期待。 2. "医得眼前疮,剜却心头肉",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医生能治疗眼前的痛苦,但却不能解决内心的痛苦。这里比喻的是农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痛苦,但他们仍对未来抱有希望和期待。 3
燕台累黄金,上欲招儒雅。 燕台,即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,传说他曾在那里虚位以待天下贤才。 贵得贤士来,更下于隗者。 贵,尊重;隗,指齐国的公孙弘,他因善于逢迎而受到重用。 自然乐毅徒,趋风走天下。 乐毅,战国时期赵国名将,以勇敢善战著称,他曾经率军攻齐,迫使齐军败退,后来投奔燕国。 何必驰凤书,旁求向林野。 驰凤书,比喻高官厚禄;旁求,到处寻求。林野,指隐居山林的隐士。 赏析
注释: 1. 闻人说海北事有感 闻说,听说。海北,指海南的边陲地区,也就是现在海南省。 2. 故乡归路隔高雷,见说年来事可哀 故乡归路隔高雷,故乡的道路被高山所阻隔。见说,听人说。 3. 村落日中眠虎豹,田园雨后长蒿莱 村落,村庄或居民点。日中,中午。眠虎豹,比喻乡野间的生活艰辛。田园,田野。 4. 海隅久已无春色,地底真成有劫灰 海隅,海边。春色,春天的景象。劫灰,佛教语,指佛教因战争
【注释】 公子家:指贵族的住宅。 种花满西园:指庭院中到处种满了花卉,显得十分华丽。 花发青楼道:指花在青楼里盛开。青楼是古代妓院,这里指贵族子弟的住所。 一禾生:指禾苗长了出来。 去之为恶草:指将花除掉,变成杂草。 【赏析】 本诗以“种花满西园”作为背景,描绘了一幅贵族庭院繁花似锦、美丽迷人的画面。接着诗人又用笔触转向了青楼内的情景,通过对比手法,表达了对贵族生活的批判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