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诚泳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语言和技巧的能力。解答此类试题,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,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、主题和情感基调,然后仔细阅读选项,逐项分析判断。本题中,“感寓”是诗的题目,“感”,即感慨,“寓”,即寄托。全诗以公孙布被、司马俭衣为引子,借古喻今,托物言志,抒发诗人对时俗的不满,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喜爱之情。 【答案】 示例: 感寓 公孙为布被,汉人讥诈廉(古人认为节俭的人不善于应对世事
感寓 吾观天下理,聚散不可期。 【注释】:观察世间道理,万物的聚散是无法预测的。 纣聚尘台财,武王乃散之。 【注释】:商纣王积聚了尘台上的财富,周武王却把它全部散发给人民。 财聚则民散,古语岂吾欺。 【注释】:财富聚集会导致民众离散,古人的话难道欺骗了我吗? 财散则民聚,君人所宜思。 【注释】:财富分散会让民众聚集起来,作为君主的人应该深思这个道理。 此理自分晓,而人多自迷。
【赏析】 这首诗的作者,据《唐才子传》卷一记载是“唐宣宗时人”。诗以物喻人,借物抒怀,托古讽今,抒发了诗人对真伪混淆、世风日下的愤懑之情。 首句“万物有真伪”,点明主题,为后文作铺垫。 次句“人心不可期”是承接上句而来。古人云:“人无千日好,花无百日红”,人心更是变幻莫测。这两句把“真伪”二字的内涵作了进一步阐释,为下文作铺垫。 第三句“真伪苟不分”承第二句而来,进一步展开议论。诗人指出
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,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,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。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: 1. 感寓 - 诗歌的主题或寓意。这里的"感"是指感慨、感叹,"寓"是指寄托、表达。整首诗都在表达一种感慨,即古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与不屈。 2. 文王曾拘羑 - 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(今河南省安阳市)。这里的"文王"指的是周文王,是周朝的一位重要君主
【译文】 君子明白事理,小人多险恶奸邪。 阴毒如同鸮獍,纠结如同虬蛇。 蓝色丑陋如鬼,公然横行正衙。 出口尽是甜言蜜语,满腹都是利刃。 月堂幽深且狭窄,常图破人家。 复璧隐密偏僻处,惟虞匕首加身。 纷纷秽污史册,追思令人叹息。 众邪不可尽除,仰天感叹太阳已斜。 【注释】 感寓:诗歌名,借物咏怀,以物喻人,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思想。 君子自明白:君子明辨是非,心志坚定。 小人多险邪:小人常常心怀不轨
【赏析】 这首诗是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第一首,其内容与《论语》中的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敬其所尊,爱其所亲;事举而财足,仁也”相近。《论语·雍也》的原文是:“子曰:‘务民之义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可见,孔子所倡导的“君子”之道是“务义、敬事、节用、爱人”,即在处理事务和与人交往时要谨慎、谦虚、节约、仁爱,并要善于利用时间和资源。 这首诗的内容是
【解析】 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的七言绝句。全篇以“谀臣”为题,抒发了作者对当世佞臣的不满和愤恨之情。诗人在首二句中,首先描绘出古道衰微、人情日异的社会现象,接着用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比干囚而丧其身,箕子为之奴,向为忠被谤。”来比喻当今佞臣的行为。三、四句则用《尚书·益稷》中的“帝乃降观四方而求于贤”,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帝纣听谗杀梅伯”来说明佞臣得宠的原因。五、六句则是以《史记·殷本纪》
【注释】 1. 项籍:项羽。沛公:即刘邦,后来的汉高祖。 2. 秦鹿:指群雄逐鹿中原的典故。 3. 六合生姻尘:天地间充满了纷争。六合,古代中国对宇宙四方的称呼。姻尘,比喻战乱。 4. 呜咽:形容雷声如人哭泣。 5. 阴陵:地名,项羽战败后被围困于此。 6. 焉知卯金刀,兴隆自有因: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,项羽曾梦见自己被一柄“玉”所伤,醒来后命工匠铸造了一面“玉”剑,用以自警,后来果然败亡
【注释】 君子:指有道德的男子。慎:谨慎小心。嫌疑:指男女间的暧昧关系,也泛指男女间的关系。良:好。因:原因。莫:不要。交:结交,交往。孀妇儿:寡妇之子。敌国臣:敌邦国家的大臣。一与交:一旦和他交往。人谓私其亲:人们认为你偏袒他。通其邻:让他与你为邻。广会:广泛地聚会。默语:秘密谈话。眉颦:皱眉。嫂叔不相授:嫂子和叔叔不应互相赠物。不共茵:不要坐在一起。临食休涕唾:吃饭时不要流泪和吐唾沫
【解析】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。全诗八句,每句七个字。第一、二句对起,第三、四句对仗,第五、六句对仗,第七、八句对仗。“感寓”即感慨寄托。这首诗是诗人自题的,抒发的是作者在仕途中不得志的苦闷之情。 【答案】 ①珠宫麝兰气:指宫中富丽堂皇之气。②金帐流苏香:指华贵的帐篷飘荡着香气。③美人娇侍夜:宫女们美丽动人地侍候着夜晚。④老此温柔乡:在这美丽的环境里消磨掉了自己的青春和壮年。⑤不知勤四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