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道潜
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苏辙的,他在吴兴道中写信给子瞻。 弱性嗜幽散:苏轼性格内向,喜好安静的环境。 出门随所便:根据心情和环境来决定行动。 莲房纷可袭:莲花的花瓣可以随意采摘。 林幄正高褰:树林如同帐篷一样高大。 群木含晨景:树木在早晨的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。 孤撑破宿烟:孤独的树枝打破了夜晚的烟雾。 逶迤屯秀崿:蜿蜒曲折的山峦充满了秀丽景色。 宛转滀清涟:水流曲折婉转,形成了清澈的水波。
【注】夜半:深夜。 翠荷:荷叶。 擎:托起。 遗我生精神:给我生命之精魂,指诗的主旨。 赏析: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。诗题中的“梦”字表明诗人是在梦中所见所感,而诗中所写的“翠荷”,则又使人联想到了荷花,因为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是圣洁之物,所以诗人以荷为喻,以荷比莲,以莲比人,以人比自己,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创造。而这种创造的实质,则是通过梦境将人与自然、人与人、人与宇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
【注释】 维杨:即“维扬”,今扬州。西郊:指扬州城西郊。潦水:指长江下游的洪水。古涧清:指古涧水清澈,可鉴人形。小桥:指渡口附近的一座小木桥。斜倚:倾斜地靠在一边。数鱼行:指有几条鱼在水中游动。神林社日:指神林寺的庙会活动,社是祭祀土地神、五谷神的节日,又叫“社祭”或“土地节”。传箫鼓:指在庙会上吹奏乐器和敲击锣鼓。秋稼:指秋天的庄稼。如云:像云彩一样多。岁有成:指每年都丰收。 【赏析】
注释 墙角:墙边。 欺:侵犯。竹影斜:竹叶的影子斜着。 数声啼:几声鸣叫。欲栖鸦:想栖息的鸦鸟。 重门:重重门户。已闭:已经关闭。 断还往:断绝来往。 卷:收起。疏帘:稀疏的帘子。看月华:看天上的月光。 赏析 此诗以景起兴,描写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秋夜的独处之感。 首句“墙角风欺竹影斜”,描绘出了一幅秋日的图画,秋风扫过,竹影摇曳,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寂寥的感觉。 次句“数声啼尽欲栖鸦”
【注释】归溪上:归,回到。溪上:指山中溪水边。市朝:指繁华的都市。人衣:指衣服被尘土污染了。远忆云山便赋归:远远地思念着那云雾缭绕、青山环绕的地方,便想回去隐居。 【译文】繁华的都市里,尘埃沾污了我的衣裳。想到远方那云烟缭绕的山间,我不禁想回乡而去。门前溪水潺潺,秋意已浓,但还未到傍晚时分。远处的苕花在微风中摇曳,白鹭在湖面上低飞。 【赏析】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,以及对仕途的厌倦
第一部分: 维杨秋日西郊 其二 注释: 1. 维杨:即“杨柳”的倒文。 2. 秋:秋天。 3. 西郊:指京城郊外,这里指隋炀帝在江都建的行宫,又称“西苑”。 4. 零落:凋零。 5. 豆花繁:指豆花盛开。 6. 隋家:指隋炀帝的家族。 7. 旧苑:指隋炀帝在江都修建的行宫,又称“西苑”。 第二部分: 翻译: 杨柳在秋天里凋零,而在隋家旧苑中却看到豆花盛开;当年流传的水调歌还在耳边回荡
【解析】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。解答时,首先通读全诗,把握诗意,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和注释,从诗歌的思想内容、手法技巧、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。 “玉秀兰芬好弟昆,时来挟册视田园”,这两句意思是:兄弟俩像玉树琼花一样美好,时常带着书卷去观赏田园风光。玉树指玉树临风(比喻风度潇洒),兰芬形容人有文采,玉秀兰芬好弟弟,形容兄弟俩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。时来,指命运或机会降临,挟册是携带书籍
小凤团笺已自奇,谪仙重扫岁寒枝。 梢头馀墨犹含润,恰似梳风洗雨时。 注释:小凤团纸已经显得不同寻常,谪仙重新扫过那年冬的树枝。枝条末端还留有未干的墨迹,就像梳风洗雨一样。 赏析:这是一首题画诗,描写了一幅竹子的画卷。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竹子的形态和特点,以及竹子在冬天的生机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
【注释】杨:柳树。高梧:高大的梧桐树,常比喻官署。爽气:清风。鸣蝉:知了叫声。相唤作新秋:知了的叫声好像在说:“又是一个秋天来到了。”翻白:形容云朵洁白如雪。一行去:排成一行向远方飞去。目送:用眼睛追随看。欲尽头:将要到尽头的意思,形容视线所及之处。 【赏析】《维扬秋日》,是唐代诗人王绩的一首五律,此诗写扬州初秋景色,清新秀丽,别具一格。首联描绘出一幅雨后初晴、空气清新、风景优美的图画
【注释】 申:通"伸"孔翠:即孔翠鸟。一种小鸟,以青竹为巢。 樊笼:指鸟网。 赏析: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,写诗人在雪后的荒园里看到的雀与竹的景象,表现了雀和竹子的相依相护的关系。全诗语言朴素,意境幽深,耐人寻味。 首句“荒园古堑雪溟蒙”描写的是一幅清冷的画面,荒园、古堑、雪,三者相互映衬,营造出一片苍凉凄清的气氛。“溟蒙”一词,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气氛,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荒凉之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