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节
【注释】: 双娥:指美人。 偏:侧重,偏向。 画中颦:指画中的美人,这里用“颦”字形容美人的容貌和神态。 快尽恩仇爱不身:恨已报尽却不再为自身所动。 老大病夫:意谓自己年老体弱,有病之人。 容一剑:指能挥剑。 少年中国:指年轻的国家。 竟:终于。 赏析: 《题美人宝剑图》是梁启超于1903年创作的一首七绝诗。全诗如下: 双娥偏向画中颦,快尽恩仇不爱身。 老大病夫容一剑,少年中国竟无人。 译文: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,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收集、整理与诗歌有关的作者的生平背景知识;同时要仔细审题,明确考查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。此题要求考生对诗中每句话进行逐词解释,然后结合注释及诗句大意进行分析,并回答诗人的情感。“书所见答瘿公 其一”是这首诗的题目,也是全篇内容的概括,从诗中第一句可以看出,这是诗人写给友人的一封信。信的开头用典
【注释】报:告诉。陈七:诗人的朋友陈子龙(1608—1647),号大章,明末清初文学家、史学家。 壬子:壬申年,即清康熙十二年,诗人此时在福建任永安县令。 湖舠:一种小船。湲潺:水流声。 谁解:谁理解。 啼鸟飞莺:春日里鸟儿的叫声。 赏析: 这首诗是作者在福建任永安县令时所作,写春天到来后,诗人听到鸟儿的叫声,想到友人陈子龙,并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。 首句“忽读新词忆后山”
为胡夔文题戴鹰阿山水画册十二首 其二 (乙卯) 城南枯树唐时物,每过山门一省寻。 已失婆娑当日态,托根曾不在山深。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翻译和解析。 1. “城南枯树唐时物” - 注释:城南的枯树是唐代遗留下来的物品。 - 赏析:这句话通过“城南枯树”描绘了一幅古老的景象,让人联想到唐朝的繁荣与衰败,增添了诗句的历史感和沧桑感。 2. “每过山门一省寻” - 注释:每次路过山门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歌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,如本题“游净业湖普济寺,同瘿公、敷庵,明日二子以诗索和,作答 其三 (癸丑)”,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鉴赏,注意鉴赏角度要多元化,既要分析诗句的内容,也要考虑诗句的情感,还要注意手法的运用等。这首诗是作者游净业湖普济寺时的感怀之作。首联写诗人与瘿公、敷庵同游净业湖普济寺的情景;颔联写诗人在寺中吟咏落木千山之句
霜砧(一种捣衣的器具,这里代指捣衣声)落落濒湖女,泥佛斑斑上壁苔。 秋意中人独无俚(没有意思),僧扉亭午不曾开。 注释: 霜砧(一种捣衣的器具,这里代指捣衣声):霜打的铁砧,声音清脆,是古代捣衣的声音。 濒湖女:临近湖水的女子。 泥佛斑斑上壁苔:墙壁上的泥佛像上有斑点,看起来像是长满了苔藓。 俚:俚俗、庸俗。 亭午:正午时分,中午。 赏析: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净业湖普济寺时所作
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: - 诗句“多少才名归笔削,磨崖奇气破空青”意味着许多有才华的人的名字都被记录在纸上,而这种独特的气质如同被磨平的岩石般坚固。这两句描绘了文人墨客的才学与个性被镌刻于历史之中,他们的作品和精神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对象。 - 诗句“千秋待著飞鸿传,第一人推抱爽亭”表达了一种期待未来有人能够传诵这些作品并推崇这些文人的精神,同时暗示抱爽亭是这些文人的精神象征
【注释】 奇石:指印石。镌:刻。功薄汉儿:功绩不如汉代的张衡(字子平)。海门碑:东汉班固撰《汉书》,记载班彪(字叔皮)事迹,刻于东海郡海门山,称“海门碑”。栎园旧记:栎园是唐代诗人陈子昂(字伯玉)所居之别舍。文山印:陈子昂曾作《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》,其时有吴筠(字贞节)为文山(即陈子昂)作印。君:指作者自己。篆:古代文字的一种书体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题画诗。首句写印石,次句写海门碑
诗句原文 君亦无端赋秀兰,为渠簌簌泪阑干。 译文 你无缘无故地为秀兰而赋诗,为她悲伤落泪,眼泪流到眼角了。 注释 1. 君:指诗人的朋友或熟人。 2. 无端:无缘无故。 3. 赋秀兰:为秀兰写诗。 4. 簌簌泪阑干:形容流泪的样子。 5. 明知:知道。 6. 别有恨:另有怨恨。 7. 老倅:年老的官员。 赏析 《自题秋娘曲后并柬瘿公》是一首抒发情感的诗歌。诗人以“君亦无端赋秀兰
【注释】 游净业湖普济寺:游览净业寺。普济寺,即今北京广济寺。同瘿公、敷庵:和瘿公、敷庵一起出游。瘿公,张琦,字瘿庵(一作张琦)。敷庵,王士祯的号,又号渔洋山人、渔洋居士等。明日:第二天。二子:指瘿公与敷庵二人。以诗索和:用诗歌来要求和诗。 【赏析】 “十年重语凄迷事,半日相寻寂寞游。”这两句是说,十年前我们曾经一起在净业寺里谈天论地,如今虽然时隔十年,但仍然怀念着那一段美好的时光。而今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