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敬安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,展现了牯牛在沩山的悠然自得生活。下面是逐句释义以及相关的赏析: 1. 识得沩山牯,林闲任自然。 - "识得": 认识,了解。 - "沩山":"指中国湖南省的岳麓山区的一座山峰,是佛教名山之一。" - "牯": 古代对公牛的称呼。 - "林闲": 指的是山林间安静的地方。 - "任自然": 顺其自然,不造作,不受外界干扰。 2. 身毛亦将白,鼻孔也曾穿。 -
黄鹤楼故址 赏析黄鹤楼历史与文化价值 1. 黄鹤楼历史背景 - 黄鹄矶位置与命名来源 - 三国至唐宋黄鹤楼演变历程 - 黄鹤楼多次被毁重建历史记录 2. 黄鹤楼建筑特色 - 原址及周边环境描述 - 历代黄鹤楼结构风格对比 - 现代黄鹤楼建筑风貌介绍 3. 文学中黄鹤楼形象 - 《黄鹤楼》诗篇解读 - 崔颢《黄鹤楼》意境解析 - 历代文人对黄鹤楼评价 4. 黄鹤楼文化影响 -
【注释】 忆明州皈依长老:忆:怀念,思念长老:佛教徒对有德高僧的称呼. 太白峰前听法回:太白峰是佛教圣地之一. 寒梅二十度花开:寒梅即腊梅,每年寒冬开花,故称寒梅. 七塔桥边寺、重礼明州布袋来:七塔寺在浙江宁波奉化县,相传唐代和尚鉴真曾在此讲经说法.布袋和尚原为一乞丐,后成为佛教禅宗的一代宗师.明州即今浙江宁波,布袋和尚常在此地说法传教. 【赏析】 本诗是诗人对一位名叫"长老"的高僧的怀念之作
注释:裴公的坟墓在南边,而我的墓就在其东面。只隔着一层层秋云,就好似隔了一座山一样。松树小径,岩石门户都很寂静,几次看到萝月,怅惘地回到空无一人的地方。 赏析:此诗是诗人自伤身世,抒发对故旧的怀念之情。首联以“裴公”与自己相对,点出墓地的位置和距离;颔联写墓地周围环境的幽静,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;颈联写诗人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怅惘情绪。全诗情感真挚深沉,意境优美清丽,给人以美的享受
【解析】 1.将之普陀——到普陀山去。将:动词,到。之:助词,的。普陀:地名,今名舟山群岛中的大、小普陀山。 2.黄鹤楼:故址在湖北武昌蛇山之巅。传说三国时费祎乘鹤到此,故名“黄鹤楼”。 3.踏破烟霞几万层——踏破层层烟霞,形容登高极远。 4.危楼独向客中登——登上这座高楼,独自面对游子(客)。 5.海山此处无穷路——眼前展现的是海天相接的辽阔景象和群山环绕的秀美景色。
注释: 1. 寒夜对梅:寒夜,即冷清的夜晚。对梅,即对着梅花而坐,或赏梅。 2. 久坐寒灯暗不明:长时间坐着,寒冷的灯光昏暗不明。 3. 林钟敲尽更无声:到了半夜时分,林钟敲响了最后一响,再也听不到更鼓的声音。 4. 惟馀一树梅花月:只剩下一树梅花在月光下绽放。 5. 犹照枯禅午夜清:月光依然明亮,照亮了深夜中已经枯萎的禅宗寺庙。 赏析: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,诗人独自对着一树盛开的梅花
【注释】 龚自珍(1792-1841),清代诗人,字爱吾,号定庵,浙江仁和人。这首诗是作者对龚自珍的怀念之作。“念佛三昧”句:佛教认为心为佛性,念佛就是修心。“念佛三昧”指禅定。“惟有无为子”句:无为是道家术语,指顺应自然,不造作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悼念好友的诗。友人生前信佛,死后又以佛家名号相称,故作者称其为“无为子”。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逝世的哀痛之情,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生前信仰佛法的惋惜之情
【注释】 1. 呜呼:感叹词,表示悲叹。 2. 圣人:指古代的贤明君主。 3. 清:指黄河水清澈。 4. 浊浪排空倒山岳:指黄河洪水波涛滚滚,冲倒山岳。 5. 须臾:片刻。 6. 七十城:指黄河决口淹死百姓的七十座城市。 7. 蛟龙吐雾蔽天黑:指洪水中的蛟龙吐出的浓雾遮住了天空。 8. 天子宵衣起长叹:指皇帝因河水泛滥而夜不能寐,起身长叹。 9. 诏起师臣出防捍:皇帝下令调集军队来防御洪水。
解析 第一句 关键词:落日青山远 解释:描述夕阳下的景象,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青山。 赏析:这句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,给人以深远的意境。 第二句 关键词:浮云白昼昏 解释:"浮云"比喻世事的变化无常,"白昼昏"形容世事的纷乱和混沌。 赏析:诗人用“浮云”象征世间的名利和诱惑,用“白昼昏”形容这些事物给人带来的混乱和不安。 第三句 关键词:衣冠一时盛 解释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、表达技巧的能力。鉴赏诗歌的常见题型包括:理解诗句的内容,赏析手法和炼字,评价情感与意境等。解答此类试题时,要逐句分析诗中表现的情感,然后概括作答。 (1) “树枯自回春”的意思是:树木枯槁了,但春天又回到了它的身边。这一句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,将“枯”“春”对立起来,突出了春天到来的生机与活力。 (2) “心空岂滞境”,意思是:心若没有杂念,哪里会有境界上的滞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