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雨
【解析】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诗歌内容,然后结合注释翻译诗句,最后赏析诗句。 第一首诗前两句写景,第三句写人,第四句写情。“药苗”“松菌”点出诗人的住处环境,“风烟俎豆间”写出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幽静,“点缀”一词表明药苗与松菌给诗人带来的愉悦心情。后两句写诗人的心情,“篮舆三日半醒醉”,意思是说诗人在天申宫住的时间很长,几乎三天三夜都处于半醒半醉的状态
【题解】此诗作于天宝五年(746)春。唐玄宗时,曾以“三品”官而居“九品”之列,诗人以此自况,故称“王孙”。《墨兰》是一首咏物诗,借墨的浓淡表现墨兰之美,以喻人。全诗用比兴手法,托物言志,含蓄有味。 【注释】畹:亩。国香:指牡丹花。王孙:指贵族子弟。芳草:指墨兰。 【赏析】这首诗写墨兰,但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,它托物言志,寓意深远。首句说“九畹”之地,本可种植很多牡丹
【注释】: 腊尽:指腊月,农历十二月。 小雪:二十四节气之一,每年阳历12月6-8日或7日,太阳黄经为240度时开始,此时气温骤降、降水量渐增,并出现雪花。 开迟:花期较晚。 布被:粗布被子。 【赏析】: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,写的是作者家中的梅花和柳树,在腊尽之际才刚刚盛开,而人们却已经感到春天来了。诗的首句“腊尽”点明时间,次句“小雪初晴腊尽时”,写小雪过后天气转晴,而梅花和柳树还未盛开
山中客夜 山中客夜,鞍马南州五日程,岂知物外有茅亭。 尘埃暑困人如醉,月露夜凉天亦醒。 注释:山中客指的是居住在山中的客人,鞍马是骑马,表示旅途劳顿,南州五日程表示从家乡到南方的行程需要五天时间,岂知是指哪里知道,物外有茅亭指在山中发现了茅屋,茅亭是古代的一种简陋而舒适的住所,尘埃暑困人如醉,表示夏天的热浪让人感到疲倦,月露夜凉天亦醒,表示夜晚的凉爽和月光让人感到舒适。 赏析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古诗文名句的能力。 这是一首赠别诗,诗人用“卷锦”二字来比喻自己的诗作,意谓自己诗作如同锦绣般美丽珍贵,又用“淮南师弟子”来指诗人的学生,表示学生在钱塘见自己时会像见到恩师一样。 【答案】 译文:校书官苦于没有青藜杖(借以代指拄杖),下了马来,笑着拿起金屈卮(一种酒器)。好是淮南师弟子,钱唐相见落花时。 注释:淮南: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。屈卮:古代的一种酒器。卷锦
【注释】 ①揭(jié)学士:指唐代诗人韩愈。武康山:在今浙江德清县。薛外史:即薛逢,字袭封,蒲州河东(今山西永济西)人。江东:指江南一带。杜甫诗有“忆昔先皇巡吴越,曾向东南望禹门”句。二首:指《和韩侍御送薛三郎中归东都》一诗的第二、四句。 【赏析】 韩愈和杜甫都是唐朝的大诗人。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他的诗以雄浑豪放著称;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他的诗以反映人民疾苦、揭露社会黑暗而著称
【注释】 次韵:即和韵,用原诗的词牌,另作诗词。刘师鲁:宋代人,曾任太常丞等职。吴山:在浙江省杭州市西面,又名武林山。清晖亭:在杭州城北。 【译文】 故乡的茅屋已经破败倾斜,西风吹过,我惆怅不已。今天我来此地高处远望,严家亭上站了很长时间。 【赏析】 “故山茅屋破仍欹,惆怅西风日夜吹”,这两句是写自己漂泊在外,思念家乡的心情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
【解析】 题干“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,末尾附上赏析”,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、语言、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。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题,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,如本诗内容上的要求:分析诗中的思想感情,理解诗句的含义;鉴赏上的要求: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,品味语言,体会情感。答题步骤如下: (1)明确题干所问,即明确考查方向; (2)结合题干信息,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;
万瓦连云人世空,一鸡啼日海波红。 欲窥倒影清溟外,故著危亭紫翠中。 注释: 万座连绵的屋瓦仿佛云层一般覆盖在天空之上,象征着人世间的繁华与喧嚣,一切都显得如此空旷和寂静。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海面上,海浪映照着朝霞,呈现出一片火红色的景象。 想要寻找那如镜子般清澈的倒影,映照在那无边无际的海水之外,仿佛可以触及到那未知的美丽世界。因此特地建造了这样一座高耸入云的亭子
注释:恩公以前住在天平年间,林下相迎穿着破色袍。走到龙门没有脚力,右肩偏袒吃樱桃。 赏析:这首诗通过描绘恩公过去和现在的不同,表达了诗人对恩公深深的怀念之情。同时,诗中的一些关键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,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