庞蕴
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。最后附上赏析。 诗句: 1. 菩萨无烦恼,众生爱皱眉。 2. 无恼缘无贼,皱眉被贼欺。 3. 不须问师匠,心王应自知。 译文: 1. 菩萨没有烦恼,因为众生经常皱眉。 2. 当一个人没有烦恼时,他就不会被盗贼欺骗。 3. 不需要去请教禅师,因为心王自己知道如何行事。 关键词注释: - 菩萨
【注释】 1. 蠢蠢:形容人忙碌的样子。 2. 论钱:谈论钱财。 3. 张三五百贯:指张三的财富,五百贯是古代货币单位。 4. 李四有几千:指李四的财富,几千是古代货币单位。 5. 赵大折却本:赵大的财富亏损,折却本表示损失本金。 6. 五六太迍邅:五六年遭遇困境,迍邅是艰难、困难的意思。 7. 口常谈三业:口中谈论佛教中的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。 8. 痴狼咬肚热:形容贪婪如狼,内心火热。
【注释】 1. 壁画枉用色,不如脱空佛:壁画上的颜色再艳丽也比不上无色的佛像。脱空佛,即指没有形体的佛像。 2. 住法比无住,阴中对白日:佛教讲究“不执著于任何事物”,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。这句话就是强调要超越一切执著,达到一种超越性的理解。 3. 不信有无言,看取波罗蜜:不相信有什么言语能说尽佛陀的智慧,应该去观察、体悟佛法的本质——菩提心。 【赏析】
【解析】 “见时如不见,闻时如不闻”的意思是:当它出现的时候好像没看见一样,当它听见声音时好像没听见一样。“一切尽归如,自然无我人”是说一切都回归到了本原,自然就没有自己了。这是一首禅宗诗偈,全诗以佛家语入诗,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的看法和态度。 【答案】 译文: 当它出现的时候好像没看见一样,当它听见声音时好像没听见一样。 一切都回归到了本原,自然就没有自己了。 赏析: 此诗用佛家语作诗
以下是对所提供古诗《诗偈》的逐句翻译和注释: - 第一句:“穷厮煎,饿厮吵,父子不同途,大家相脱卯。” - 释义:形容生活艰难困苦,人们因贫苦而争执不休。 - 译文:生活艰辛,父子无法一同前行。 - 赏析: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,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们的无奈。 - 第二句:“万顷湘江洗不清,无生曲调何时了。” - 释义:指生活的苦难如同湘江一般难以洗净,人生的哀歌永不停歇。 - 译文
炼尽三山铁,镕销五岳铜。 注释:将三座山的铁和五座山的铜都融化掉。 林枯鸟自散,海竭绝鱼龙。 注释:树林枯萎了鸟儿自然就会飞走,大海干涸了鱼龙也会绝迹。 无师破戒行,有法尽皆空。 注释:没有师父教导却能够突破世俗道德的束缚,有了佛法就能领悟一切皆空的道理。 赏析: 这是一首寓言诗,以“林枯”、“海竭”来比喻人世间的无常和世界的虚空。诗人通过描绘炼尽三山铁、镕销五岳铜的意象
注释: 凡夫:普通人。 著事:做事。 三界轮:佛教语,指轮回转世的三种境界:欲界、色界和无色界。 与说:听。 生理:生计,生活。 闭耳:掩耳不听。佯:假装。不闻:不听。 赏析: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,通过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,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。首句“凡夫和著事”,描绘出普通人庸庸碌碌、无所事事的生活场景。次句“不免三界轮”
. 无求乃法眼,有念却成魔。 - 注释:在这首诗中,"法眼"和"魔"是两个对立的概念,分别代表佛法的清净和内心的烦恼。诗中提到“无求”和“有念”,意味着当一个人不抱有任何期待时,他就能像佛一样看到真理;但当一个人内心有执着和烦恼时,他就容易被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,变得像恶魔一样。 2. 无求复无念,即是阿弥陀。 - 注释:这里的“无求复无念”是指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人,他们的内心是清净平和的
这首诗是一首佛教禅宗诗歌,通过描述一个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,表达出佛教中关于人生无常、因果报应、解脱轮回的观点。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注释: 1. 一年复一年,务在且迁延 - 描述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,每天都在重复过去的模式,没有改变。 2. 皮皱缘肉减,发白髓枯乾 - 形容人的衰老过程,皮肤变得松弛,肌肉消瘦,头发变白,骨髓干枯。 3. 毛孔通风过,骨消椽梠宽 - 形容人的身体状况
这首诗偈的意境非常深远,充满了禅意和哲理。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赏析: 1. 出家舍烦恼,烦恼还同住。 - 出家是为了脱离世俗的烦恼,但烦恼似乎并未因此离去。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。 2. 痴心觅福田,騃意承救度。 - 有些人痴迷于寻求福田(即善因),而另一些人则盲目地接受拯救和度化。这表明人们对于修行和解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。 3. 十二因缘管,无繇免来去。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