庞蕴
【注释】 1. “昔日在有时”:指过去有人欺我,现在没有人欺负。 2. “一相生分别”:佛家认为一切法(即现象)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因缘灭则诸法灭,故有“一相生分别”。 3. “见闻多是非”:佛家认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产生“见闻”的因缘,所以“见闻多是非”,即多生烦恼。 4. “已后入无时”:佛经说一切法都是无常的(无常就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时间),所以“已后”就不存在了,即没有时间可进入。 5.
【注释】 (1)偈:梵语音译,是佛教用语。指佛教的韵文或短句。偈的字数、行数有严格规定,如五言、七言等。 (2)佛遣灭生灭:佛意是让一切生灭都归寂灭。 (3)生灭长相随: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之中。 (4)不学大人相:不学习人世的虚伪和丑恶行为。 (5)却作小孙儿:却像小孩子一样单纯无知。 (6)持心更觅佛:心中仍然执著地寻找佛陀,认为佛陀就在自己的内心中。 【赏析】
【译文】 十方诸界同归于一,此即是真如寺。 里有无量寿佛,本自无名字。 凡夫不入理,心缘世上事。 乞钱买瓦木,盖他虚空地。 却被六贼驱,背却真如智。 终日受艰辛,妄想图名利。 如此学道人,累劫终不至。 【注释】 十方:佛经中说,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一切众生和一切法,共成十方世界。 真如:佛教语,指真理、真实。 无量寿佛:即阿弥陀佛。 里:这里指内心。 无量寿佛:梵文音译,意为“无量寿命”
【解析】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和赏析能力。解答时,注意通读全诗,理解诗意,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,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。 第1句“富儿空毛行”,意为富有的人没有财富可炫耀,只是虚有其表。“富儿”指富人,“空毛”是说没有实质内容,“行”是行走的意思,“行”与下句中“住”相对应,“空毛行”即没有财富在身外行走。 第2句“贫儿把他物”,意指贫穷的人用财物来换取别人的东西。“他物”
这首诗偈是一首关于“如来”的诗,表达了对“如来”的理解和领悟。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: 1. 如来悯诸子,平等无高下。 如来(佛陀)怜悯所有的众生,对待他们不分贵贱高低,表现出一种平等的态度。 2. 诸子自愚痴,所以难教化。 这些众生自身就充满了愚昧和无知,这使得他们难以接受教育和开化。 3. 直心是道场,子心转奸诈。 只有保持一颗正直的心,才能进入修行的场所。然而,如果内心变得狡诈
【注释】斋:佛教用语,即斋戒。实相:实际的、真理的、本性的。 【赏析】本诗是一首佛家偈语,主要讲述了斋戒和持戒的意义。在佛教中,斋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,旨在净化心灵,去除杂念,以达到解脱的目的。然而,仅仅斋戒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,因为真正的解脱需要通过修行来达到。本诗通过对比斋戒和持戒的不同意义,揭示了修行的复杂性和艰巨性。同时,也提醒人们要认识到无常和三界的存在
【注释】 了:明白。 遮莫:暂且。 纵令:纵然,即使,表示让步。 实以:实在。 猿猴见水月:传说中猿猴能见到月亮在水中的倒影。这里比喻看到水中的佛像,以为是真身。 捉:捉取,抓住。 【赏析】 此诗为禅宗公案之一,“心王不了事”指参禅时悟不到什么道理,“遮莫向名山”是说即使到有名的山上参禅也无济于事。 这首诗是禅宗公案之一。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只要通过修行就能成佛,但成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
【释义】 这首诗偈的意思是: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寻求解脱,经过许多劫难也找不到解脱的途径。要想达到解脱的目的,必须进入理性的境界,这样就能成佛了,也就不会再有怀疑了。尽管没有记录,但可以认为他就是世尊的儿子。 【译文】 通过实际行动寻求解脱的道路,历经无数劫劫也无法找到解脱的方法。只有进入理性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解脱,不再有任何怀疑了。虽然没有留下记录,但他确实是世尊的儿子。 【赏析】
这首诗是一首描述夫妻关系和道德观念的诗。它通过对比“真妻”和“外色”,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: 1. 故宅守真妻,不好求外色 - 在旧家有真妻,不需要追求其他的女性。 2. 真妻生男女,长大同荣辱 - 真妻生下的孩子长大后,会一起分享荣华富贵和承受困苦。 3. 外色有男女,长成爱作贼 - 外面的女子(指情人)长大后会爱上别人,就像盗贼一样偷走别人的爱情。 4.
诗句 - 古时不异今,今时不异古: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的观念,暗示无论过去或现在,事物的本质和本质是相同的。 - 生事日日灭,有所不能作: 这里指的是生活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,但是总有一些事情我们无法做到,暗示了人生的局限性。 - 世上乏钱财,守空无货赂: 这句话表达了社会上缺乏财富,强调了物质生活的不足。 - 理诗日日新,朽宅时时故: 表示诗歌创作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