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肇昌
【注释】 三畏轩:即“畏斋”、“畏庐”、“畏客”等,都是宋代文人林逋隐居之所。 廓西:指林逋所居的孤山。月华残:指月光斜照孤山,光华已经微弱。漏滴阑:指漏壶的水声在深夜中回响,声音清越而凄凉。 深猛省:意谓深深地感受到人生的艰难。半生心事付长叹:意谓大半辈子的心绪都寄托在对人生、社会的思考之中,现在只能长叹不已。 【赏析】 林逋,字君复,钱塘人。他幼时聪颖好学,但性情恬淡,不喜与世俗之人往来
【注释】 忽听樵子唱,踯躅下前山。 几曲斜峰乱,一肩落日还。 轻风闻远浦,清响度花湾。 袅袅莺频和,泠泠石点顽。 行歌聊自适,笑士不如间。 试问家何处,白云屋半间。 【赏析】 《游鼓山》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五言律诗。此诗写于唐天宝年间(公元742—756年)。诗人游览鼓山,见樵夫在山中砍柴,听到樵子唱着山歌,于是下山来到山下,发现山中景色十分美丽,便写下了这首诗。全诗描写了诗人游览鼓山
【解析】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,诗人通过写海中的石、山外的天、佛顶的云等景物来描绘鼓山。 “突兀海中石”意思是:在大海中高高耸立着一座奇岩。突兀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;石的意思是石头。 “群瞻西竺人”的意思是:众多的人仰望西方的寺庙里的僧人。 “崚嶒天外现”意思是:峻峭的山势仿佛从天上露出。崚嶒的意思是高峻的样子。 “仿佛如来身”意思是:就像佛祖的身体。 “佛顶云生髻”意思是
【注释】 丰:地名。 彻:完。 缥缈:形容山势高远,也形容云雾缭绕的样子。 地净音偏迥:大地寂静,只有远处传来的声音格外清晰。 潭龙:潭中的龙,指水潭中的大鱼或龙王。 枯衲:枯槁的袈裟,借指僧人。 清夜:一个清静的夜晚。 寒猿:冷清的猿声。 画舫:船上绘有彩画的船。 经廊:走廊,此处指寺庙的长廊。 残月:残缺的月亮。 和雨:下雨时发出的声音。 不寐:不得安眠。 深省:深入反省。 花宫:宫殿名
鹿耳门口夜泊遭风 滔滔天上涌,栖泊未遑安。 独夜江中梦,惊涛雨后看。 长縆绵浦阔,孤岛觉栖单。 愁耐今宵永,胆深六月寒。 阴荧疑远近,怒激听凄酸。 晴晓梢移陌,潮痕尚未干。 注释: 1. 滔滔天上涌:形容波浪汹涌,气势磅礴。 2. 栖泊未遑安:在船上休息,没有安定下来。 3. 独夜江中梦:独自一人在夜晚的江中做梦。 4. 惊涛雨后看:在暴雨过后,看到惊涛拍击的波浪。 5. 长縆绵浦阔
沙马矶山 怪石嵯峨似马头,矶声嘶铁响清秋。 释义:怪石高耸如同马头,矶上的水声仿佛铁马奔跑。 注释:怪石——形状奇特的石头;嵯峨——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。 译文:怪石高耸如同马头,矶上水流声如铁马奔腾。 赏析:此句描绘了沙马矶山奇石峥嵘、水声激荡的景象,形象生动,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。 莓苔深锁疑毛长,雾雨长蒸若汗流。 释义:莓苔深深遮蔽了山体,仿佛是山中的动物正在舔舐毛发。 注释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是“格式要求: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,末尾附上赏析。”,然后把握诗的体裁和思想情感,结合注释和相关注解进行分析。本首诗为六言律诗,全诗通过写书院即景,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叹与无奈之情。 其一,“小筑衙斋傍水隈,鸣蛙阁阁恼人来”,此句的意思是说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,把握诗歌语言特色的基本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,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。 “瞥见山光展翠屏,熹微岚气傍昏冥。”这一句是写远望所见的景致。“曦”,日出时阳光,这里指日色,即太阳光芒;“霭”,雾气,这里指山间薄雾;“霭”是名词,这里作动词用,指山间弥漫的雾气;“掩映”:隐约而见。 颔联“参差掩映松杉色,点缀糊模鸟兽形”
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。 1. 泬寥丹港渡声齐:这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辽阔的画面。“泬寥”意味着空旷、寂静,“丹港”可能指红色的码头或者港口的景色,“渡声齐”则形容船只在江中行驶时发出的声响。整句诗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。 2. 极浦苍茫望欲迷:这句话进一步描绘了视野的开阔和深远。“极浦”指的是最远处的江边,“苍茫”形容景色的广阔和模糊
【解析】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赏析,注意通读全诗,理解诗意,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,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。“凤山”是杭州的别称,“八景”是杭州的八处名胜古迹,“一泓澄澈隐沙洲”一句,点出八景中的“钱塘江潮”。“月色泠泠泛碧流”写江潮涌起时,月光如水般荡漾在碧波之上的情景。“光浸潭空星斗阔”写江潮涌起时,星光被挤到空中去的情景。“寒筛夜气荻芦秋”句,写江潮涌动时,芦苇被摇动的景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