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徵韩
诗句 1. 日穿花影碎:描绘了太阳透过花朵的阴影,如同细碎的光线。 2. 村犬花外吠:描述了村庄中的狗在花丛之外大声吠叫。 3. 一起南村来:指的是一行人从南方的村庄出发。 4. 妇女装成队:这里的“装”可能是指打扮或准备,表示妇女们穿着统一的衣服组成了一队。 5. 小儿怀在怀:描述了小孩被抱着的情景。 6. 大儿背在背:同样描述了大人背着孩子的情形。 7. 右手持弯弓
【注释】 1. 换马行:唐时驿站有“驿马”,由驿卒负责管理,驿卒与马主人之间,常发生纠纷,故诗人写此诗。 2. 马蹄:指驿马的蹄子。 3. 落地:落在地上。 4. 尘土:指驿马在行走中扬起的泥土。 5. 天使:指驿卒。 6. 天上来:形容高远。 7. 邮符:古代传递公文的信物,用金或竹制成,上有印记和文字。 8. 先及见:先见到。 9. 直呼:大声呼唤。 10. 连催:接连催促。 11. 不换
诗句释义: - 大湓滩 上下滩舟,为试风波入乱流。千嶂日昏三楚雨,一潭云冷九溪秋。 - 大湓滩:大湓滩,位于浙江省洞头区,其形状呈畚箕形,东北朝大海,是一个理想的游泳场和帆板训练基地。 - 上滩舟:诗人乘坐船只在滩上行走,体验着波涛汹涌的风波。 - 试风波:诗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测试自己的胆量和勇气。 - 入乱流:面对乱流,诗人感受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预测和危险。 - 千嶂
诗句释义及注释: 1. “两行疏柳夹河桥,且就轻波试短桡。” - “两行疏柳”:形容河边长满了稀疏的柳树。 - “夹河桥”:河流两边有桥梁。 - “且就”:暂且、姑且。 - “轻波”:轻轻的波浪。 - “试短桡”:试着划一下船桨。 - 关键词注释:描写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色,诗人在河桥上,趁着微风,轻轻地划着船桨。 2. “船小不容多载酒,月明何处一吹箫。” - “船小”:船很小。 -
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他的老朋友孙豹人先生写的挽词。 【原诗】: 已视荣名作等闲,辟书何事下松关。 葛巾野服朝天去,明月清风引杖还。 冠盖岂能羁白发,墓门犹喜对青山。 凭谁题碣留私谥,好置先生夷惠间。 【译文】: 我已把荣誉视为平淡无奇,你为何要亲自到官府去请愿? 我穿着葛布衣服,戴着草帽,早晨就向着朝廷去了,夜晚回来时,只有清风明月相伴。 朝廷的官帽和冠盖不能束缚我的白发
杂咏 不用寻诗过岭西,日来幽事颇堪题。 松间拾菌云遮路,雨后罾鱼水满溪。 偶乞瓶花从野衲,时需斗酒问山妻。 行将策杖看禾去,只恐硗田绿未齐。 注释: - 不用寻诗过岭西:不需要特意去寻找诗歌来描述经过岭西的情况。 - 日来幽事颇堪题:近来的一些事情颇为适合用来做诗的题目。 - 松间拾菌云遮路:在松树林中捡蘑菇时,云雾遮住了小路。 - 雨后罾鱼水满溪:雨后去捕鱼,发现河水已满溢到河床。 -
诗句解析 1. "百尺清溪上,阴崖石磴悬。" - “百尺”形容溪水清澈见底,“阴崖”指的是山崖的阴暗面,“石磴”则是指岩石形成的台阶。这句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美的自然景色。 2. "水声人语乱,山骨马蹄穿。" - “水声人语乱”形容溪水的流动声和周围人声的嘈杂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种混乱的声音效果。“山骨马蹄穿”则形容马蹄踏过坚硬的山石时产生的声响。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动态与静态并存的对比美。
【注释】万里:指远离家乡。从教:任凭。滞:停留。廿年:二十年,指多年在外。宁须:不必。浊酒:粗劣的酒。残夜:即“长夜”,指除夕之夜。寒花:冬末春初的花。比邻:靠近。归去:回到家。梦魂:梦中的影子或形象。路远:道路遥远。老来:年纪大的时候。儿女:子女。情真:感情真挚。他乡度岁人:在异乡过春节的人。 【赏析】这首诗描写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首联写自己身在异乡,无法回家过年,与亲人团聚
注释:钓鱼虽是垂钓者,但不入渔人的伙。时常与牧牛的小孩,在溪头争夺石头坐。 赏析:这是一首写农村生活情趣的小诗。前两句描写的是一群孩子在溪头争抢一块石头坐着玩。后两句写的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位正在钓鱼,但只是偶尔为之而已,他并不以此为常,也不愿意成为那些渔夫中的人。全诗语言平实,意境恬静,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。 白话译文: 钓鱼虽然是垂钓之人,但并不参与渔人一起捕鱼。
诗句输出 客路当春晚,林昏鸟竞哗。 译文 客居之路在春天将尽的傍晚,树林里昏暗的鸟儿争相鸣叫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将尽时的景象,通过描述晚春时节的景色,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自然的热爱。同时,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