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师范
注释: 暂时不在还同死,彻底惺惺亦自瞒。 彻底清醒也假装糊涂。 长爱东村老婆子,逢僧也解道和南。 喜欢东村的婆婆,遇到僧人也会说“和南”。 赏析: 此诗为作者与友人在东村偶遇而作,表达了作者对东村婆子的理解与认同。 “暂时不在还同死”一句,诗人用“同死”二字来描述东村婆子的状态。这里的“同死”并非指她们与自己一样死亡,而是强调她们与自己的生命状态相似——都在生死的边缘挣扎。诗人通过这句诗
注释:我的脑袋和你不一样,鼻孔也是如此。我冷的时候亲自摸过,老君原本戴着用纸做的帽子(指道士所戴的道冠)。 赏析:此诗是作者与友人相谑,以戏谑的口吻,写自己与好友的相似之点。“伊予头脑不相似”一句,看似在说“你和我脑袋不相似”,实则是在说自己和好友之间有相似之处,而这种相似并非在于外貌上,而是在于气质上。“鼻孔由来只一般”,则是在指出两人鼻子的形态、特征都十分相似。最后两句,诗人又以调侃的语气
【注释】 少室:指嵩山。因山形似偃鼠,故名。 尘蒙虚壁冷萧萧:嵩山的庙宇,在尘雾中,显得十分清高孤寂。 未厌家风太寂寥:我不愿厌倦了嵩山的庙宇清静、幽雅,这里用“家风”来指代嵩山庙宇的清高、寂寞。 门外依前积深雪:门外依然堆积着深冬的积雪。 不知谁肯立齐腰:是谁愿意站在嵩山的庙宇前,与嵩山一样,高高地直立着身躯? 赏析: 首句写庙宇之高,用笔极为简练,只用“尘蒙”两字,就把嵩山的庙宇写得高耸入云
【注释】 麦已登场稻满田:指五谷丰收。登场:收获完毕,运到场上。 蒉桴土鼓乐平平:蒉(kui)桴,用柳条编成的乐器。土鼓,泥制的鼓。乐,音乐。平平,形容音乐和谐。 不知将谓羲皇世,元是天开宝庆年:不知道这盛世的来临,以为是上天有意要开创这个宝庆年。 羲皇:指伏羲氏。古代传说中的帝王。 元:通“原”,原来的意思。 【赏析】 这首七言古诗,前两句为写景,后三句是议论,最后一句是总结。 开头两句
【注释】 讷堂:指和尚。讷,沉默不语的人;堂,僧堂,即寺庙。方丈:佛寺中主持僧人居住的地方。象骨:佛教中的法器,形状似大象的骨骼。草庵:佛寺中的简陋住所。篱边燕雀:比喻闲散无事之人,意喻那些没有远大志向、安于现状的人。呢喃:低语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。前两句以禅家之静默与高超来比拟德山和尚的沉默,以禅家之深悟与超脱来比拟象骨之低头,以禅宗之大智大慧来比拟大鹏之高飞
【注释】 高原:高原,指高山平原的统称。 佛祖:佛教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在成道时曾到过一个名叫“雪山”的地方,后人便以“雪峰”称之,或称为“雪山”。 暗通一线几何深:指从雪山下流出了一条山涧,这条山涧只有一点大,却深不可测。 冰严:冰封,严寒。 雪冷:形容雪地寒冷。 无人会:没有人能够理解它。 空泻:瀑布飞流而下的景象。 断崖:高耸入云的山崖。 千万寻:形容山崖之高,如千丈之高;也形容瀑布之宽
【解析】 这是一首咏物诗,写云的千姿百态。首联“或卷或舒多变态”“随呼随应发天真”,是说云时而卷曲,时而又舒展;时而高耸入云,时而又低垂在天。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,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和情态,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千姿百态。颔联“谁知路转峰回处,幽鸟啼芳别是春。”是说不知在山径转回、峰回路转的地方,有鸟儿啼叫,使芳香更浓,春天更浓。尾联“谁知”二字,点明题旨,深化主题,含蓄隽永,余味无穷。 【答案】
注释:在宁海接待客人,烟波荡尽,良田广阔,歧路穷时,新生活。南北来往的士子很多,不知道谁是饱读诗书的人。 赏析:本诗以宁海为背景,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。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抒情。全诗通过对宁海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士子们的赞美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、友情的深深眷恋和向往
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,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,末尾附上赏析。 止翁的诗: 止翁 万法都卢归一法,一法不知何所归。 肚饥买个油𩝐吃,吃了油𩝐肚不饥。 译文: 止翁 万法归一法,但一法不知其所在。 肚子饿了买油饼吃,吃了油饼却不再饿。 注释: 1. 万法都卢归一法: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方法,即万法归一法。 2. 一法不知何所归
注释: 1. 石田:一种农作物,即稻。 2. 竞膏腴:争相争夺肥沃的田地。 3. 确实谁能下一锄:真的有人能下地耕种吗? 4. 㦬:用刀削去杂草。 5. 只缘:只是因为。 赏析: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田耕作的景象。首句“石田”点明了主题,接着诗人描述了农民们争相争抢肥沃田地的情景。二句“确实谁能下一锄”,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感慨。三句“几见萌心还㦬把”,描绘了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场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