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之芳
赏析: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和凤鸟的比喻,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首先来看第一句“牢拴竹蔑怕身肥”,这里的“牢拴”意味着紧紧束缚,而“竹蔑”则是指细小的竹子。诗人担心自己的身体过于丰满,被紧紧地束缚住,无法像竹子那样自由生长。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束缚和压抑的不满,渴望摆脱这种状态,追求自由。 接下来是“带孔频频减旧围”,这句话中的“带孔”可能指的是某种束缚或者限制
【注释】 “台湾”:指中国台湾。纪巡:纪行,即纪行诗。 “男拔髭须女绣颐”:男子留起胡须,女子挽起发髻。 “鉴貌尽多疑”:以容貌相看,都感到疑惑。 “雕题凿齿”:传说中南方蛮夷的装束。 “双蛾”:指眉毛。这里代指眉画得如双蛾一般。 【赏析】 全诗写一位来自远方的游客来到台湾,他看见当地居民的装束与内地不同,便感到奇怪。但当他看到他们的面容时,又觉得他们并不可怕。最后,他感叹道
【注释】: 1. 野田晴晓碧天空,地指扶桑东复东。 - 野田晴晓:早晨的田野。 - 碧天空:形容天空颜色清澈明亮。 - 地指扶桑:指的是太阳升起的方向,即东方。 - 东复东: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回到东方。 2. 赤嵌城边云散彩,拓开海日一轮红。 - 赤嵌城:位于台湾台南市的一座古城。 - 云散彩:指天边的云朵散去,呈现出彩色的景色。 - 海日一轮红:描绘的是海上的太阳,一轮红色的太阳。 【赏析】:
锄田捕鹿洽婚姻,乐事相寻满社春。 嚼得瓮头姑待酒,木瓢椰碗竞奇麟。 注释:在田野上锄田,捕捉鹿来举办婚礼。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事情,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。把瓮头嚼碎后,准备美酒招待大家。用木瓢和椰壳做的碗,争相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。 赏析:这首诗描绘了台湾民间的风俗习惯。诗中的“锄田捕鹿”是指人们在田间劳作之余,还会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,如捕鹿等。而“洽婚姻”则是指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庆祝婚姻的喜悦
台湾纪巡诗 负暄童叟爱冬温,红稻成堆拥荜门。 桐竹周遭鸡犬静,教人历历认花村。 注释:在阳光明媚的冬日里,童稚老幼都喜欢暖和的阳光,而红灿灿的稻田像一座座小山,拥挤着家门旁的篱笆。四周是高大茂密的梧桐树和竹子,家家户户都安静了下来,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,只能清晰地辨认出那些花木掩映中的村庄。赏析:此诗描绘了台湾冬季的田园风光。诗人通过描绘农家的温馨生活,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。同时
【注释】 1.节旄:指旌节。古代官吏出行时所用的仪仗,上面插着旄(一种长毛的旗帜),所以叫节旄。 2.引晴岚:引,引导,招来;岚,云雾。 3.花骢(cōng):骏马名。 4.耆童:老少,指老人和小孩。 5.回道左:回到路的左边。 6.纷来:络绎不绝而来。 7.朱履:红色的鞋子。 8.青衫:青色的衣服。 赏析: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巡视台湾时所见到的景象,以及与民众的交流场面
【注释】 海天咨度:大海和天空。咨:感叹词,表示赞叹、称奇。报皇华:报国。报:告诉、通报。皇华,古代天子派往四方的使者所持的信物。 蚤卜升平:早日实现天下太平。蚤:通“早”。 载德行旌才出郭:载着美德的人走出城外。载:装载。德行,指道德品质。旌:通“旌”,一种旗帜。这里用作动词,意为“举起、高举”。 暖烟晴竹已家家:温馨的烟雾和晴朗的竹子,已经遍布每家每户。暖烟:指炊烟。晴竹:指青翠挺拔的竹子。
海天咨度报皇华,蚤卜升平遍水涯。 载德行旌才出郭,暖烟晴竹已家家。
夏之芳,字荔园,号筠庄,江苏高邮人。 登癸卯(1723)恩科进士,充南书房,以御试第一入史馆,寻转谏垣。 雍正六年(1729)任巡台御史兼学政,以澄叙官方、振兴文教为己任。 主岁、科两试,敬慎明敏,栽培人才,悉本真诚。 生平廉介,政声颇佳。 在台所评试牍,辑有《海天玉尺》,又著有《台湾纪巡诗》,蜚声闽海。 〖参考刘良璧《重修台湾府志》,台银本。 〗(廖振富撰) 生卒年:?-
夏之芳,字荔园,号筠庄,江苏高邮人。 登癸卯(1723)恩科进士,充南书房,以御试第一入史馆,寻转谏垣。 雍正六年(1729)任巡台御史兼学政,以澄叙官方、振兴文教为己任。 主岁、科两试,敬慎明敏,栽培人才,悉本真诚。 生平廉介,政声颇佳。 在台所评试牍,辑有《海天玉尺》,又著有《台湾纪巡诗》,蜚声闽海。 〖参考刘良璧《重修台湾府志》,台银本。 〗(廖振富撰) 生卒年:?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