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宗仪
诗的原文: 九山多胜概,此地一丛林。石路循清涧,茅堂枕碧岑。野狐来听法,游衲问安心。虎树高千尺,师宁不嗣音。 诗句翻译: 九座山峰风景壮丽,此地如同世外桃源。石径蜿蜒沿着清澈的溪流,茅草屋旁绿意盎然。野狐狸来聆听佛法,修行者询问如何安顿心绪。千年古树高耸直入云霄,师父您是否传授了真言? 关键词注释: 1. 九山:这里指代诗人所居住的地方,有九座美丽的山峰环绕。 2. 胜概:形容景色优美
梦游华顶峰题诗于壁 松径晓停骖,朋游只两三。 鸟啼烟作障,僧坐石为龛。 访古人何在,探幽我尚堪。 杏花风日美,春色满江南。 译文: 清晨我在华顶峰停留,朋友只有两三个。 鸟儿啼叫烟雾形成屏障,僧人坐在石头上。 寻找古人在哪里?探索我的幽雅仍能胜任。 杏花春风日美好,春天景色遍布江南。 赏析: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春游华顶峰的诗。诗人在清晨时分,与朋友们一起在华顶峰停留,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
【注】原诗注释:寄夏原舟时从军沈阳:时,当时,那时;沈阳,今辽宁省会沈阳市。 译文:分离已过两春,役役辛苦几经艰辛,不知何时可以脱下军籍?乡信今日收到,才知故乡亲人仍在思念我。 乾坤同是客,风雨正愁人。 望断浑河远,萧萧白发新。 赏析:此诗为诗人送别友人夏原舟时所作。“乾坤同是客”,一语双关,既指自己与朋友都是客中人(皆因从军而远离家乡),又指天地万物都是客中之物(受自然规律制约)
这首诗的原文是: 林日迟迟静,溪云淰淰轻。 杂花闲自落,幽草细无名。 慨我朱颜老,伤情白发明。 何繇湔垢累,问道立前荣。 译文: 树林中的阳光明媚而宁静,溪水的云朵轻盈飘动。 各种花朵悠闲地落下,细长的草儿不显名姓。 感慨我的容颜渐老,伤心看到白发显现。 如何能够洗刷过去的污点?寻求答案,立于前人之前。 注释: 1. 林日迟迟静:形容树林中阳光明媚而宁静的景象。 2. 溪云淰淰轻
【诗句释义】: 乾坤容隐逸,寒暑互迁推。 献果猿殊熟,衔花鹿不疑。 食馀随洗钵,梵放辍谈诗。 送客长松下,东头月上时。 【译文】: 天地间容纳隐居者,寒暑交替轮流更替。 献出果实的猿猴特别熟练,衔取花朵的鹿儿毫不怀疑。 饭后随意洗钵盂,停止谈论诗歌。 送走客人,在长松下,东方的月亮已高悬天际。 【注释】: 乾坤:指天地之间。 藏:此处指隐居者。 寒暑:指季节的变换。 殊熟:非常熟练。 梵放
【解析】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。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注释和译文,理解诗意,并分析诗中蕴含的情感,以及诗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。本题属于综合考核题型,这类题主要是根据题目的要求,结合诗句内容及注解,来作答。 (1) “構室延虚白”一句,意谓在空旷的屋宇中,迎请着洁白如玉的月亮。“搆室”,指建造屋子;“虚白”,喻指皎洁的月光。这两句的意思是说:我为明月建造了一间房子,在宽敞明亮的室内
这首诗是一首偈颂,以六首诗赞颂了佛教的修行者。每句的释义如下: - “云栖常自寂” —— 在云中的栖息之处(通常指寺庙),常常保持寂静状态。 - “蠖屈岂求伸” —— 蠖是一种昆虫,弯曲身体是为了等待时机恢复伸展。这里比喻修行者在困境中不急于求成,而是耐心等待时机。 - “翠竹真如理” —— 翠竹的生长过程与佛教中的真理相符合。这里的“翠竹”指的是竹子的绿色,代表生机和希望。 - “青山妙色身”
诗云:清寂山中景,逍遥物外身。 译文:在清寂的山中,我常常感到一种宁静和自由。 关键词:清寂山中、逍遥物外、青山妙色身。 赏析:陶宗仪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。他选择在清寂的山中生活,远离尘嚣,享受那份宁静和自由。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种生活态度,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尊重
【注释】 元日试笔次张泉民读书庄杂兴八首:这是一首五言诗,共八句。元日,指新的一年的开始。试笔,即作诗。次,读“四”,意为跟随、追随。张泉民,名大年,是作者的朋友。读书庄,是作者读书处,位于今江苏常熟附近。杂兴,即随感而发的诗。 道在宁谋食,时清不虑贫:道在何方,不必去谋生,只要有道,就可以得到衣食。宁,哪里。谋食,谋求生计。时清不虑贫,时世太平不忧无食。 弟兄三俊彦,天地一闲人
【注释】元日:即元旦,新年。试笔:试写诗。次:以下,以次第。张泉民读书庄杂兴八首:张泉民写的《读书庄杂兴八首》诗。 【赏析】此诗是元代诗人杨载在元旦(新年)时所作,其内容为“读书庄杂兴八首”之第二首。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态度的超脱。 一、二句:作者自比于陶渊明,表示自己一生淡泊名利,志趣清逸。陶潜曾说:“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”他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,追求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