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毓卿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能力。解答此类题目,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要求“先输出诗句,再输出译文,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”,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理解,最后按要求作答。这首诗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咏物词。上片写清明时节,细雨催花,又寒又醒,春意已消殆尽。下片写清明时节,燕子归来时,怕惊损红英。全词以景结情,抒发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愁绪。 词中“云屏”句的意思是:云屏寂寞
南歌子 秋天已经老去,蟋蟀在叫得急促而急切,天冷得清冷如水,一庭院中静寂得连凤露也无声。不说月亮的残痕斜斜地转动,已经三更了。 宝鼎里的香将要燃尽,檐下的梅花的影子渐渐横卧下来。罗衾就像流水一样清凉,悄悄地感到寒意。我闲来无事,把迢迢的莲漏数清楚。 注释: 1. 南歌子:词牌名,又名“秋宵月下”等。此调以咏人春睡初醒、月夜独坐的情景为常见内容。 2. 蛩(qióng)吟:蟋蟀叫声。 3. 天寒
烽火惊心,忽传遍、大江南北。叹上将、身经百战,烟尘未熄。 按剑频挥忧国泪,仗韬痛咯椎心血。问江东、半壁更谁扶,空悲咽。 乡关路,愁云积。军帅府,朋簪集。正莺喉竞巧,狼氛已逼。 大树任从京口折,扁舟竟向吴门逸。痛孤城,一角囷重围,何堪说。 注释: 1. 烽火惊心:指看到战争的烽火,内心感到震惊和不安。 2. 上将:指张国梁,曾任南宋大将,有战功。 3. 尘土未熄:战争尚未结束,战争的痕迹依然存在。
娇红稚绿天然丽。一般沉醉东风里。莫漫倚新妆。纤腰尔许长。 眉痕青琐琐。睡起情无那。留得几多春。湘毫染未匀。 注释:娇嫩的红色和稚嫩的绿色,自然的美丽。一般沉醉在东风的怀抱中。不要随便地依靠着新妆。纤长的腰身,你大约有这么多长。眉形如青琐一样清晰可见,醒来时情感无处寄托。留下多少春天?我使用的毛笔还未完全均匀。 赏析:这首词描写了一位美人倚窗而眠,春风轻拂,柳条摇曳,她沉醉于春风之中,不觉睡去
【解析】 此诗写春色将尽,韶华将老,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、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。全诗意境优美,语言清丽。“落红庭院晚妆残”一句,写景抒情,点明时令。“微雨酿轻寒”,点出天气,渲染气氛。“柳色黄拖金缕,苔痕绿上雕栏”,写庭院中的景物,色彩艳丽而富有生气,烘托出一种春日特有的气氛,为下文抒情作铺垫。“韶华荏苒,音书迢递,情绪阑珊”,写自己的感慨与愁绪。“却怪东风无力,不将花信催还”
【注释】 ①鸾衾:华丽的被子。初醒:刚醒来的样子。 ②玉钗:指用玉石制成的发饰,这里泛指妇女的发髻。 ③画堂:有画彩装饰的大厅。 ④风紧:形容风吹得很猛烈。 【赏析】 这首小词写闺中女子春眠乍起时的情态。全词从女子初起时的动作写起,以“梦压鸾衾”、“睡起玉钗”点明其人正在梦中或初醒,以“门掩篆香、斜日画堂”,点出环境及时间已到早晨。以下三句,分别写她起床后的动作和所见之景物,以动作描写为主
【注释】: 东篱畔:指菊花丛中。 祡桑酒醒月昏黄:祡桑,即桑叶,这里泛指菊花。 清标:高洁的品格。 明年秋色知何许:指不知明年秋天的景色如何。 萧瑟:风声。 【赏析】: 此词是词人为悼念故去的妻子而作,借咏菊以抒亡妇之痛。上阕写菊花在寒霜中傲然不屈、高洁自守,下阕则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怀念之情。全词语言质朴,意境清幽,含蓄蕴藉,耐人寻味
娇红稚绿天然丽。一般沉醉东风里。莫漫倚新妆。纤腰尔许长。 眉痕青琐琐。睡起情无那。留得几多春。湘毫染未匀
烽火惊心,忽传遍、大江南北。叹上将、身经百战,烟尘未熄。按剑频挥忧国泪,仗韬痛咯椎心血。问江东,半壁更谁扶,空悲咽。 乡关路,愁云积。军帅府,朋簪集。正莺喉竞巧,狼氛已逼。大树任从京口折,扁舟竟向吴门逸。痛孤城,一角囷重围,何堪说
几番采撷东篱畔。秋老无人院。祡桑酒醒月昏黄。剩有清标偏耐、晓来霜。 明年秋色知何许。岁月如驰去。西风萧瑟太无情。吹得空阶瘦影、不分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