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以豫
【赏析】 《宁城除夕二首》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。这两首诗,写于公元753年(唐玄宗天宝十二年)除夕之夜。诗人在这首诗里,以自己的身世和感受为出发点,抒发了对人生、社会的种种感慨。第一首的标题是“饮罢屠苏酒”,屠苏是古代的一种酒名,饮之可以避邪。第二首的标题是“百事了无成”。诗中用了许多典故和成语,如“蹉跎”“贫贱”等,但并不难懂。全诗共四句,每一句都由七个字组成。这四个字一韵,读起来十分顺畅
自彰德卸任,侨寓修武,欲归未得,倏又岁阑 译文:自从离开彰德后,我侨居在修武,我想返回却又不能如愿,不知不觉间又到了年底。 注释:彰德:地名,即今河南安阳,当时为宋的州治。 赏析: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。 听鼓梁园十载馀,官休犹恋客中居。 山河已改家何在,风雪无边岁又除。 译文:我在梁园听鼓已有十多年了,官任已满,我仍然留恋着客居的生活。家乡的山川河流已经改变,我究竟在哪里?风雪交加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,表达了他在晚年对生活的种种感慨。 诗句释义: 1. 平生豪气渐销除,深悔当年少读书。 - 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,他开始意识到年轻时没有充分地读书和学习,现在感到后悔。 2. 壮不成名今已矣,身还多病欲何如。 - “壮不成名”意味着未能在年轻时取得功名成就。这里的“身还多病”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担忧,可能由于长期的劳累和疾病所致。 3.
秋燕 王谢堂前话别离,分明咫尺即天涯。 半生辛苦春如梦,一样星霜雁或知。 此去莫栖危幕上,重来要趁卷帘时。 傍人门户终非计,待到秋风往已迟。 注释: - 王谢堂前话别离: 王谢家族是中国古代的名门望族,此处用以形容燕子在贵族宅院中飞过时的情景。 - 分明咫尺即天涯: 燕子飞翔的速度极快,即使是距离很近的地方,也感觉像是遥远的天涯一般。 - 半生辛苦春如梦: 燕子在漫长的春季里辛勤劳作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解答此类试题,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,如本题“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”,然后仔细阅读全诗,抓住关键句进行解读。 【译文】 春天的暮景我走过荥泽山下,路边柳树垂挂着长长的枝条。 流莺送别客人从山庄飞出。 可惜没有好梦留住春光,愧对闲云笑我太忙。 斜日慢慢画出人的轮廓消瘦,落花轻衬马蹄香。 回头想找停车的地方,只见谷口烟雾横空暮色苍苍。 赏析: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庄的《秋夜有感》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: 1. 问夜如何夜未央,重门深锁漏声长。 注释:我在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,因为我家的门紧闭,漏壶的声音持续不断。 赏析:诗的第一句表达了诗人因夜深而感到时间漫长,同时通过“重门”和“漏声”两个意象,营造出一种静寂、孤独的氛围。 2. 梦回隔院笙歌歇,风过疏棂枕簟凉。 注释:我在梦中回到了过去,听到隔壁院子里的笙歌声已经停止
【解析】 此题考查的是诗词鉴赏,解答本题时注意结合注释,理解诗意即可。 “晓行”是第一句,写天将大亮的时候,自己还在梦中,所以叫晓行。第二句“疏星犹在天”是说天空中的星星还清晰可见,第三句“鸡声乱残梦,鞭影破寒烟”,意思是鸡鸣声打破了残梦中的宁静,鞭影在寒冷的烟雾中显得格外突兀。第四句“霜重悔衣薄”意思是觉得身上的衣服太薄了,有点后悔。第五句写日出的景象,“日初如斗悬”,意思是太阳初升
城东晚眺 偷闲微步到城东,路绕长堤曲复通。 河上波涛吞夕照,营门鼓角响西风。 四围野色炊烟外,万点秋声落叶中。 兴尽归来天已暮,酒楼灯影渐分红。 译文: 我偷偷抽出时间,漫步到了城东,只见路上环绕着弯曲的长堤。 河水上的波涛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汹涌,营门里传来了阵阵鼓角声,仿佛吹起了秋风。 四周的田野景色在炊烟之外,落叶的声音在秋天的风中飘落。 玩得太尽兴了,天色已经晚了,我回到了酒楼上
这首诗是一首描述旅行的诗,表达了诗人对旅行的期待和对自然的欣赏。下面是逐句的解读: 1. 白首人千里,青灯酒一尊 - “白首人”指的是年纪已长的人,这里的“白首”可能暗示了诗人的年龄或是某种状态(如年事已高、岁月流逝)。 - “千里”表示距离遥远。 - “青灯酒一尊”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,一盏青色的灯光下,诗人独自饮酒。这里的“尊”是古代的一种酒器,通常用来盛装酒或饮料。 2. 偶携云外屐
《宁城除夕二首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,其中第二首为《除夜作》 病卧山阳馆,惊心一岁残。 家贫为客久,时乱寄身难。 归雁书空递,思亲泪未干。 灯前妻子共,联与话团圞。 注释: 1. 宁城:今属辽宁省朝阳市。 2. 山阳馆:在河南辉县西北。 3. 惊心:惊忧。 4. 归雁:指捎带家信的北方来的大雁。 5. 团圞:团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