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罢屠苏酒,听残爆竹声。
一年空过尽,百事了无成。
贫贱谁相识,蹉跎已半生。
不堪追往昔,儿女最伤情。

【赏析】

《宁城除夕二首》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。这两首诗,写于公元753年(唐玄宗天宝十二年)除夕之夜。诗人在这首诗里,以自己的身世和感受为出发点,抒发了对人生、社会的种种感慨。第一首的标题是“饮罢屠苏酒”,屠苏是古代的一种酒名,饮之可以避邪。第二首的标题是“百事了无成”。诗中用了许多典故和成语,如“蹉跎”“贫贱”等,但并不难懂。全诗共四句,每一句都由七个字组成。这四个字一韵,读起来十分顺畅,没有拗口的地方。这是一首五言律诗,每句五个字,共二百字左右,是七言律诗的一半。这种体裁的律诗,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是很少见的。

【注释】

  1. 宁城:指河北宣化府宁城县(今河北省宁城县)。除夕:农历十二月三十日。古时民间风俗,这一天要设筵席招待亲友。
  2. 屠苏酒:一种药酒的名字。相传饮之能辟疫气,故称“屠苏酒”。
  3. 残爆竹声:指除夕夜燃放的爆竹声已尽。
  4. 空过尽:白白地度过了一年。
  5. 了无成:一点成就也没有。
  6. 谁相识:与谁相认或相识?
  7. 蹉跎:虚度光阴。
  8. 半生:一半的生命。
  9. 追往昔:回忆过去。
  10. 儿女情:子女之情。
    【翻译】
  11. 喝过屠苏酒后,听着最后一声爆竹响完;
  12. 一年又白白地过去了,许多事情都没有成功;
  13. 贫穷的时候谁能认识我,虚度了大半辈子;
  14. 我不愿意去回忆往事,最伤心的是看到孩子们哭泣。
    【赏析】
    这两首诗都是写除夕之夜的感怀。作者借除夕之夜饮酒听炮的情景,抒写了自己对世事、人生的感慨和无奈。
    第一首诗的第一句“饮罢屠苏酒”,意思是喝完了屠苏酒。这是古人过年时的一种习惯。《晋书·礼仪志》:“元会之日,贵游子弟相与款宴,至于蜡日(腊月祭神的日子),三日食糜,则方相与期(约定日期)。”所谓“相与期”,就是约好了一起去喝酒的意思。这里说“饮罢”,是指喝了酒。第二句“听残爆竹声”,意思是听了残存的爆竹声。爆竹声,是辞旧迎新的信号。诗人说听到“残”的爆竹声,说明新年已经过了,而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。“空过”两句,说的是新的一年已经过去了,可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。“空”在这里是虚泛的意思,“了无成”的意思是一点成就也没有。“百事”一句,是说所有的事都已经办完了。“蹉跎”两句,意思是虚度的光阴已经很长了。“蹉跎”有虚度的意思,“半生”是生命的一半。这句的意思是说虚度了生命中一半的时光。这两句是诗人自述自己的境遇,说自己虚度了大好时光,一事无成。
    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慨和无奈。第三句“贫贱谁相识”,说的是穷困潦倒的时候,谁能了解我呢?第四句“蹉跎已半生”,说的是虚度了生命中一半的时光。第五六两句,写的是诗人的遗憾和后悔。“不堪追往昔”,因为不能回首往日,所以感到难堪;“儿女最伤情”,最使诗人伤感的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哭泣。这两句是诗人的自白,说自己因为不能回头,所以感到非常伤心。诗人用“儿女”二字来代表自己的孩子,也代表了他所有的亲人和朋友。“儿女最伤情”,就是说孩子是最使人伤心的了。
    两首诗都是写除夕之夜的感怀。诗人借除夕之夜饮酒听炮的情景,抒写了自己对世事、人生的感慨和无奈。
阅读剩余 0%
本站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