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印
诗句解释: 1. 历览成终日: "历览"意为反复浏览,"成"在这里表示持续或持久。整句意味着反复地观察和思考,直到日落。 2. 禅房处处深: "禅房"是佛教徒修行的地方,"处处"表明无处不在,"深"强调其深邃或深远。这句话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佛寺中深深修行生活的理解。 3. 野僧应怪见: "野僧"指的是山中或野外的和尚,"应"表示应该或应当,"怪"表示惊奇或奇怪,"见"表示看到。整句可能是说
【注释】 建:建造;高下居:高低不等。 扁舟:小舟。 别棹:分别划船。 伊川:即程颐,北宋理学家、哲学家,河南人,谥号“伊川先生”。 鲁直:苏轼的号,字子瞻,眉州人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。 横一水:指涪江。 【赏析】 此诗写诗人在涪州的游历。首二句写城郭、人家,第三四句写舟行、过僧庐,后二句写祠宇、书室,最后两句写游子之思。全篇写景清丽,抒情真切,有唐人风格。 首联先写城郭、人家。诗人登上高处远望
第一首 脱下尘世的鞋子,走出喧嚣的尘世。 选择在猿鸟栖息的地方建起小屋,享受自然的宁静和清新。 在幽静的松林旁,深藏的月亮散发着柔和的光芒。 花木扶疏的庭院中,阳光静静洒满每一个角落。 我斜倚着枕边,感受着泉水带来的春意。 我焚香静坐,享受着昼日里的美好时光。 我无分林泉之趣,只感到人生的道路茫茫而不可预知。 第二首 脱下尘世的鞋子,走出喧嚣的尘世。 选择在猿鸟栖息的地方建起小屋
【注释】: 1、陪元允大受游天宁寺:与元允一同游览天宁寺。天宁寺,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北郊惠山之巅,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(537),初名南禅院,唐改名为天宁寺。 2、萧寺:即“萧寺”,指天宁寺。萧寺,古地名,在今江苏苏州东北。这里泛指佛教寺庙。 3、喜粗连:高兴而亲切地接近。 4、留言悉契禅:留有诗句都与佛理相合。 5、塔高延晚照:指天宁寺塔耸入霄汉,其影子延绵不绝。 6、楠密易昏烟
解析与译文 首句:游金地寺 - 注释:金地寺,一个可能位于中国或周边国家的一个佛教寺庙。 - 赏析:此句描绘了诗人对某个地点(金地寺)的初步印象,暗示了这个地方的幽静和神圣。 第二句:山灵为洒尘 - 注释:"山灵"指的是山中的神灵或自然之力,"洒尘"通常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使尘埃落下,这里比喻为神灵的力量净化了空气或心灵。 - 赏析: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欣赏
【解析】 这是一首描写游灵泉寺的诗。全诗以“游”为线索,写诗人游览灵泉寺所见所感。首句点出访寺的日子是“人日”。次句写春天到寺中,春风吹拂着山寺,使人感到温暖宜人,说明山寺环境幽静优美,景色怡人(或“春风能借温”)。第三、四句描绘了灵泉寺的景色:一座桥,通向一湾清流,两岸长满了柏树;一条小路,隐没在重重的院墙之内。“一水”、“重门”,写出了景物之幽深,也暗示了诗人心境的闲适
市近清江隔,林深古寺幽。 竹光浓欲滴,山色翠交浮。 咫尺人稀到,寻常客共游。 机心吾已息,来往不惊鸥。 注释: 1. 市近清江隔:市场上的人很少,因为距离清江很近,所以显得更加僻静。 2. 林深古寺幽:森林里的古寺非常幽静。 3. 竹光浓欲滴:竹子的影子在地面上投下,好像水滴一样晶莹剔透。 4. 山色翠交浮:山的颜色与绿草交融在一起,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。 5. 咫尺人稀到
诗句如下: ```拉客游萧寺,徘徊及暮还。 自非归沐假,那得片时闲。 阅世真成梦,为官祇强颜。 老僧应笑我,何日远尘寰。 ``` 译文: 拉客人游玩萧寺,漫步至天色将晚才返回。 如果不是休息沐浴的日子,哪能享受片刻的闲暇? 历经世事如同一场梦,身居官场只得勉强维持尊严。 僧人看到此情此景定会嘲笑我,何时才能远离尘世的纷扰。 注释: - 拉客游萧寺:拉客人一同游览萧寺。 - 徘徊及暮还
【解析】 本诗的韵律美、意境美、音节美、节奏美、修辞美等都是值得赏析的。“明法”指佛教徒,“法相院”是佛教寺院名,此二句写游寺所见;“次韵”指和某人的诗词唱和,此处是作者自注,说明这首诗是应友人之请而作。 【答案】 尘杂不入②景色幽雅,如入画中③林深山静,清幽宜人④出城野游,心旷神怡⑤归途风沙
下岩寺 云安欣及境,小刹为徘徊。 殿阁随岩展,轩窗向水开。 僧虽持钵出,客自舣舟回。 欲住无留计,幽怀亦畅哉。 --- 注释与赏析: 1. 下岩寺: -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在游览下岩寺时的所见所感。 - “下岩寺”是诗的标题,表明了诗的内容主要围绕下岩寺展开。 2. 云安欣及境: - “云安”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或时期,而“欣及境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个地方或时期的喜爱之情。 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