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广闻
这首诗的原文是:“提持也提持不起,绝毫绝釐。抖擞也抖擞不下,如山如岳。恶,抹过小塘袈裟角。”下面是逐句翻译: 1. 提持也提持不起,绝毫绝釐(kè méi):意思是说,想要抓住或者控制某种事物,但是力不从心,无法做到。这里的“提持”可以理解为把握、掌握的意思,而“提持不起”则是形容这种努力最终落空,无法达成目标。 2. 抖擞也抖擞不下,如山如岳:意思是说,尽管努力想要摆脱某种束缚或者困难
诗句 1. “两公未见无际前,谓从本有成话堕。” - 注释: 两位高僧尚未见无际禅师时,认为他们已经在佛门中有了很深的根基。 - 赏析: 此句描绘了两位僧侣对于无际禅师的尊敬和信任,认为他已有深厚的佛学基础。 2. “两公既见无际后,谓是不同成两个。” - 注释: 当他们见到无际禅师后,他们发现他与之前的禅师有所不同,不再是单纯的两个。 - 赏析:
【注释】偈颂:佛教语,梵语“伽陀”的音译。是佛教中念诵佛经时的一种文体。 铁脊梁:形容人或物坚不可摧。 草窠(kē):草窝。 出头没:露出头来又被埋没。 【赏析】这是一首以咏物言志的七绝体诗。 前两句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坚硬的铁脊梁,后两句则运用拟人的手法,把铁脊梁比作人,写它被草绳一绊就跌倒了,却永远也出不了草窠。这首诗表面上在写铁脊梁被草绳绊倒,实际上在写一个人,一个志士仁人
诗句原文: 平生几緉屐,自觉山招我。 不知身入画,只贪山色好。 译文解释: 这首诗是谢灵运的《赞》。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向往之情。首句“平生几緉屐”意味着诗人一生中曾多次行走于山水之间,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。次句“自觉山招我”表达了诗人被自然所吸引,主动追求自然的情感。第三句“不知身入画”,描绘了诗人陶醉于山水之中,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。第四句“只贪山色好”
【注释】 ①六祖:禅宗六祖,指慧能。柴:担子。谁家:何处。空去来:来去无定。应无所在:即“无所得”,意谓不执着于某处或某物。 ②手中:指心。 【赏析】 《六祖颂》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。这首诗以咏叹的语气赞美六祖慧能,表达了对慧能的敬仰之情。 首句“六祖挟担赞”,点明题目,说明这是一首咏叹诗。颔联“柴已落谁家”,承首句而来,写六祖的行踪不定。“柴”即担子,用“落”字表明其随六祖之移动而移动
不落化门,扫除露布。 拟觅行踪,铁蛇横卧。 译文:我不去寻求佛教的门径,也不去寻求佛法的踪迹,就像一只铁蛇横卧在道上一样。注释:不落化门:不追求佛教的教法,即不入佛门。不落是“不”的谐音字;化门指佛教的教门,这里指佛家。拟觅行踪:指寻找自己的行踪。拟是打算、想的意思。觅是寻找的意思。行踪是人的行动和足迹。横卧:躺卧,这里形容铁蛇的气势威猛,横亘在道路上。赏析
注释: 当前的机会,应该抓住不放。 我掉臂而行,像倾泻的大雨,倒翻的山岳,须弥灯王踩不到脚下。 赏析: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前机会的珍惜和把握。诗人用“掉臂而行”形容自己行动自如,不受任何束缚,就像倾泻的大雨和倒翻的山岳一样强大。最后一句“须弥灯王踏不著”,则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力量和决心,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,都要坚定信念,勇往直前。整首诗充满了自信和力量,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
诗句释义: 1. “先我后人”:指的是在我之前,有人在我之后。这里可能暗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,或者是某种传承的关系。 2. “为谁辛苦”:这句话询问的是为什么自己要经历这样的辛苦。这可能表达了一种对现状的不满或者对改变的追求。 3. “三百六十骨节”:这里的“骨节”比喻为人生中的难关和挑战。而“三百六十”则是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或时期。 4. “透顶透底全露”:字面意思是从头顶到脚底
释义:世尊三昧,迦叶不知。 迦叶三昧,阿难不知。 现在烧香礼拜,你说是何三昧? 注释:偈颂:这是一首佛教偈颂,讲述了佛、弟子和众生三者之间的差异。 世尊指释迦牟尼佛,三昧指禅定的境界。 迦叶指迦叶尊者,阿难是龙树菩萨的法号。 这首诗表达了对佛、弟子和众生之间差异的认识和理解。 赏析:这首诗通过对比迦叶和阿难的无知状态,表达了对佛、弟子和众生之间差异的认识和理解。它鼓励人们在修行中要有自知之明
【注释】 本无文:本来没有文字。 未曾说:未曾说过。 一字字:每一个字。 生铁橛:比喻硬得像一根铁橛子。 欲了了时是了时:想明白时,就是明白了。 了时:明白。 何须特地寻明月:何必特地去寻找明亮的月亮呢? 【赏析】 这首诗写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深邃体会。诗的前半部分,诗人通过“本无文”来表明自己一生不喜修饰、不喜雕琢,认为文章不是靠修饰雕琢而成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