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褧
【注释】 1.金水桥:即金水桥,在北京城北永定河上,始建于元代。 2.沙路:指道路两旁长着沙柳的小路。 3.翠幰(xiǎn):绿色的帷幔。 4.夫婿:丈夫,此处指自己的丈夫。 5.后拥前驱:指随从众多,气势威严。 6.曲堤:弯曲的堤岸,这里指御河。 【赏析】 这是一首咏史诗。诗人以“不知”开头,点明自己无从知晓其夫官职之高卑。全诗四句中,只有这一句写到了人,其余都是对景物的描绘
【注释】 ①南台御史:官名。宋时为监察御史之别称,掌纠察百官善恶,弹劾不法官吏,兼管刑狱之事。 ②伯修:王伯修的号,这里指王伯修。内翰:唐宋翰林学士的职称。 ③马如飞:“马”字作“马”解时,有“快”、“疾”的意思。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“我心伤悲”句:“杨柳青青,我心伤悲。”《汉书.苏武传》:“天雨雪……马无食,皆伏食雪中”:“马无食”即“马如飞”。这里借以表达对王伯修母亲远赴南台任职的关切之情。
注释: 金阙银宫,指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。绿章封事,是指向皇帝上书奏事的文书。云衢,指朝廷的道路。官吏,这里指的是朝廷的官员。放生,指释放被囚禁的生灵。断屠,指停止宰杀牲畜。 赏析: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里,皇帝在宫殿中处理国事,然后传令官员们传达给百姓的景象。同时,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社会公正的期待
【诗词】 送王伯修内翰奉母之官南台御史 冯欢时动剑歌声,忽听乘骢建业行。 侍御虽然曾识面,台端共说旧闻名。 【注释】 “冯欢”:指作者自己。“剑歌”,即击剑唱歌,泛指音乐歌舞。此指王伯修的演奏。“剑声”,“歌声”。 “时”:“一作‘空’”。 冯欢:作者自注:“冯翊人。时在建昌军节度判官院,因与王君同官,故以赠之。”冯翊:古地名,今陕西大荔县一带。“王伯修”:即王元之,当时任右谏议大夫
这首诗是黄钺为他的父亲写的,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和孝道精神。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: - 诗句1:“和州孝子黄钺父病痈笃孝子醮愿减年以益父寿果再生十年” - 注释:黄钺的父亲生病了,病得很重,孝顺的儿子黄钺为他祈求祝福,希望他能够延长寿命,甚至能像果树一样重生。 - 诗句2:“上帝高居虎豹关,尘寰蝼蚁敢相干” - 注释:在天上,上帝高高在上,就像虎豹守护着关口一样,凡人如蝼蚁一般不敢靠近
【释义】:这首诗是送别王伯修去任南台御史。 【注释】:銮坡匠:指翰林院的学士。故教:所以,因此。湖海频移节:指多次调动官职。敢望:不敢指望,表示谦恭。赐环:古代的一种封赠,表示希望对方早日返回或回朝为官。 【赏析】:此诗作于元文宗至顺二年(1330)春,当时作者正任中书左丞、国子祭酒等职,在大都。送别的对象是王伯修。王伯修,字伯修,号西樵,江西人。曾任南台御史。
漳河潞河水悠悠,夫君去上沙棠舟。 注释:漳河、潞河:两河流经河南。夫君:妻子的丈夫。沙棠:木名,其木材轻而坚韧,可做船桨和乐器。 承颜:面对面地,当面。别亲苦:离别亲人的悲伤。分袂:分别时握手道别。但增:只增加。知已:知己。 赏析:这是一首送别诗。全诗以“别”字统领全篇,首句写别前之景,次句写别时之情,三句写别后之意。 诗中用“悠悠”来形容两条河流,既点出时间之漫长,也渲染离别的哀伤氛围
【解析】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能力,侧重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。注意重点诗句的理解,如本题中“四蹄如柱鼻垂云”的“象”是大象,“踏碎春泥乱水纹”的“春泥乱水纹”是指春日里泥泞的水面,“鸂鶄鴐鵁”,指鴐、鸂、鸌、鷀四种水鸟。 【答案】 过海子观浴象(译文) 大象四蹄像柱,鼻梁下垂像云。踏碎春日的泥泞和乱动的水纹。 鸂鶄鴐鵁好风景,一时惊散不成群
【注释】 中秋:农历八月十五,为一年中月圆之夜。 吕仲实:作者同乡人。 李内翰:李格非(1089-1156),字文叔,北宋时曾任礼部员外郎、翰林学士等职,以文章名于世。 谪仙:李白的别称。 碧桐窗:指有绿竹的窗户。 【赏析】 此诗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(1094年)中秋佳节,当时苏轼任端州(今广东肇庆)知州,与同乡友人吕伯恭(仲实)在端州共度中秋,并有感于李格非不在身边。全诗先写景再抒情,由景及人
【注释】王伯修:即王珪,字叔文,唐宰相。南台御史:御史台的属官,主管监察百官。 【赏析】这首诗写送别友人王伯修,劝他不要喝酒,不要去听乐女的歌声,并告诫他回来后要勤于职守。诗中用典贴切,含蓄蕴藉,委婉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