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谦
译文: 帘外黄昏的雨声潺潺,江边的寒潮隐隐。鸿雁纷乱而飞,寄去一封遥远的信。地上铺满了黄花,人病酒中。蜂蝶徒劳地飞舞。 我爱惜着手中的明珠,谁又怜悯那腰肢纤细的佳人?西边画楼之上,虹桥横跨其间。恐怕粉云遮断了这美景,害怕登高望远。 赏析: 月笼沙九日题南楼壁间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写于宋高宗绍兴六年(1136)九月九日。诗人在南楼壁上题写这首绝句后,即从楼上步下。这首诗以景起
我们来解读这首诗。 诗句解释: 1. 树莺藏,兰雪拥。浪说春回,却被东君哄。面药口脂呵复冻。一样愁颦,便觉朝来重。 - 描述的是春天的景象,但因为寒冷而没有完全复苏,就像人们脸上涂了粉底,看起来还是像冬天一样。 2. 负深盟,思好梦。懒簇酥山,花影帘钩控。 - 这里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天里却因为某种原因(可能是情感上的)感到失望和无奈。他/她想要的温暖和美好的事物并没有到来,导致心情沉重、郁闷
【注释】 1. 立春:二十四节气之一,春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。2. 昏昏:形容天色昏暗。3. 屏(píng)栊:窗户的木格窗扇。4. 银钩字:指用银笔在纸上书写的文字。5. 砌草:台阶上的小草。6. 梅:梅花。7. 彩蛾金燕:比喻美丽的女子。8. 醉里:酒醉的时候。9. 重审视:再次仔细查看。 【译文】 新春伊始,天光昏昏暗暗,愁绪满怀,只想睡觉。阳光照进了窗帘,六幅素屏像流水一样悠闲
苏幕遮 · 秋千 作者:晏殊 草烟低,池水浸。一带帘栊,几处莺声唤。绣线休挑歌莫按。催上秋千,挽脱泥金襻。 翠眉颦,云髻乱。愿做游丝,不放桃花瓣。归骑踌躇杨柳岸。柳外斜晖,蓦地香风散。 注释: 1. 草烟低:指草木茂盛,烟雾弥漫的样子。草烟:草丛中的雾气或烟尘。 2. 池水浸:指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,好像能浸到池底一样。池水:池塘的水。 3. 一带帘栊:指门帘、窗棂等装饰物连成一片的景致。 4.
【注释】: 琼筵:用美玉制作的酒席。 丹唇:涂有胭脂的口唇。 天样红墙成间别:形容红色的墙壁,像天上的云彩一般,把人隔得远远的。 须为彻:一定要做到底。 长啼血:不停地叫唤。 雕栏:雕刻精美的栏杆。 碧云:指天空中飘浮的白云。 【赏析】: 这是一首写春夜怀人的词。上片抒写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。下片写相思之苦。“静夜倚楼谁玩月?”一个“谁”字,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。结拍两句以景收情,余韵不尽
解析与译文: 诗解 1. 雨过荒亭闻促织。不管人愁,抵死声啾唧(注释) - “雨过” 指雨后天晴,为背景铺垫,暗示了秋天的气息。 - “荒亭” 可能意味着荒凉或冷落的场所,给人一种萧条的感觉。 - “促织” 即蟋蟀,古人常用它来抒发哀愁。此处表达的是听到蟋蟀叫声引发的忧愁情绪。 - “不管人愁” 表示蟋蟀的声音似乎无视人类的忧愁,增添了一种孤独感。 - “抵死声啾唧”
【解析】 本题属于综合性考查。考生需结合注释、译文和赏析来理解诗歌。 (1) “树咽疏蝉嫌昼永”,意思是:树叶因蝉鸣而沙沙作响,好像树木在埋怨白天太长了。“树咽”是树叶的拟人手法,把树叶拟人化,形象生动,表现了树叶的愁怨;“厌”是厌烦的意思,表现了蝉儿对长日的厌烦。 (2) “自展琅玕,寂寞何人共”,意思是:独自展开如玉般的竹席,寂寞没有人与我共度良宵。“自展”是独自展开,“琅玕”指玉器
苏幕遮·闺病 燕声娇,花影碎。日过窗西,犹自厌厌睡。一线情丝常似醉。九十春光,半拥鸳鸯被。 靥销红,眉敛翠。便到沉身,总是多情泪。说与东风都不会。镜子裙儿,晓得人憔悴。 注释: 燕声娇:形容燕子的叫声轻柔悦耳。 花影碎:形容花朵的影子像碎玉一样。 厌厌睡:形容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状态。 一线情丝常似醉:形容情感如同酒醉般缠绵悱恻。 九十春光:指春天的美好时光。 半拥鸳鸯被
诗句释义: 1. 日晚闹窗,风暄游阁。檀痕腻嘴红沾脚。贪春何故更防春,藏针暗里无人觉。 2. 园林取次花残,袅袅细腰难托。欲讳幽情,无奈黄俱落。还记旧衣香,绕过千秋索。 - 注释: 1. 晚:时间词,表示傍晚。 2. 闹窗:热闹的窗户。 3. 风:自然元素,指微风。 4. 暄:温暖。 5. 游阁:游览的阁楼。 6. 檀:一种树名,此处泛指红色物质。 7. 腻:黏稠,引申为红。 8. 唇
【解析】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。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目要求,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。此题是一道古诗文阅读的综合考核题,既涉及到诗歌的思想情感,还考查到了诗歌的手法和语言,考核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,进而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。从“梦无凭,愁不惯”可以看出诗人对亡妻的深情思念;“谁举梁鸿案”一句中“梁鸿案”是古时用来安放琴瑟的架子,借指妻子的灵位